NO.1313:温度、钉子和锤子
(2018-11-22 17:02:33)|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313:温度、钉子和锤子
作为一名教师,每天面对教育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总是希望自己能更多的理解他人,也希望他人和社会更多理解自己的工作。因为只有相互支持信任的工作,才会事半功倍,教育尤其需要一种合力。
一种有意思和有价值的合力,更好的影响带动激励学生成长!
思考中,头脑中先后冒出这样几个词:钉子、锤子和温度。
温度
教育是个有心灵温度的工作,不能太冷,心灵的冷漠中没有真正的教育,只要知识技能的机械的灌输。这种机械的灌输,往往因为缺少心灵的温度,而难以形成一种具有生命力的知识树。这种知识技能的学习,看似学得很快,忘却也很容易,因为它并没有植根学生富有生命力的心灵。炽热的失去理性的状态,教育也是一种畸形发展。
心灵的温度,不能太热,太热了会把庄稼烤焦。三伏天如果没有相应的雨水的滋润,那么庄稼常常遭遇旱灾。学生的学习成长,需要激情,但是不是炽热的激情,这种激情中有一种理性思维正常运作,这种理性的思维就像是滋润庄稼的雨水。如果是失去了理性的炽热的激情,往往会让学生走向一种偏狭的路上去。很多偏激的行为,往往在这种状态下发生。
任何炽热的东西,往往都是在表层的,就像是火焰,它的外围最热。我们提倡理性,提倡阅读或诵读中深层次思维,就是为了不执着于表象,一切的学习和进步,更需要一种理性的支撑,理性支撑下的热情和努力,才是真正有意思和有意义的。
如果庄稼,温度低于10,一般庄稼地面上的部分就停止生长,进入“冬眠”期。当然,这个温度下,只要不是太冷,庄稼会努力将根扎到地下,从地下汲取营养。这有点类似拥有理性思维,看到很多人不是那么浮躁好动,就是因为他有一种非常理性的东西在管理自己,在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看似波澜不惊的他,实际上心智正在努力汲取各种有价值有意思的营养,努力的完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钉子
教育一个系统工程,对于社会而言如此,对于某个具体学生也是如此。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学生的进步,受到几十种因素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很难将这几十种因素都准备好了才开展教育工作。
教师要寻找几十种教育因素中,自己可以把我操控的一个点,就像是钉子要钉入的地方。只有找准了这个点,在这个点上下力,才能有一个深度力度。
这个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也要结合班集体的实际,也要结合教师自身的实际,当然还要结合当时的教育环境的实际,只有这些因素都有一个好的契合,这个点才算是找对了。
作为一名教师很累,常常快下课了,发现一个知识点没有讲完。于是延长课时给学生补课,如果学生感兴趣,可以说是皆大欢喜,效果还可以;如果学生已经盼着下课去厕所,教师的付出就是害人害己。
锤子
教育要有力度。
刚才谈到钉子精神,一个钉子要钉入木板,不仅要选好点,而且要靠锤子的力量才能钉进去。
人们常喜欢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形容教育。实际上不错,这就是教育的一种最好的形式,也是常用的形式。
细雨看似软弱无力,但是这是一种绵里藏针的力度。
因为细,它更有穿透力。有经验的农民,都知道细雨常常能把地浇透。那种看似瓢泼似的暴雨,往往难以透地。
融合
有人喜欢把成长中的孩子比作铁,一块铁需要百炼成钢。传统的炼钢,需要高温下煅烧,然后经过锤子千百次的敲打淬火,最后成为一块好钢。
很多人喜欢用这个比喻教育的过程,仔细分析,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温度的调控即火候的把握,需要一种强力的配合,这个过程中铁的内在品质在发生着慢慢的改变。这种锻打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力度火候,而且要注意位置,也就是要敲打在点子上,这种力度才是有效的。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一句话:“打铁还要自身硬!”
教师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管理教育好自己,让自己每天都在天天向上进步,才能更好的陪伴学生成长。这个过程,是教师生命价值提升,也是教育“润物细无声”之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