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被推荐到新浪首页的博文 |
NO.1301:教学中“死记硬背”那些事
“死记硬背”,这是我比较敏感的地方。
不能不“死记硬背”,没有了对于中国行政区划和地形气候等的一些基础知识的识记,任何的分析思考就成了“空中楼阁”。如海南岛水稻,一年三熟,与那里是热带和湿润地区有关,因为水稻的生长,需要高温多雨的气候。如果不熟悉温度带、干湿地区和气候类型分布区、地形等特点,这种理解性的学习,就成了死记硬背,或者说是不理解。
如果说的简单点,就是不认识汉字,或者不会正确书写汉字就去造句且把句子写出来,这是不可能的。很多学生,没有把基础打牢固,虽然在某个学习段做了些努力,结果也不理想可想而知。
今天,看到2016年11月14日的日志。看到一个曾经教过的初一的同学,在这天他上初二正好结束考试成绩也出来了。他告诉我:“老师,我成绩考得不好,只有71分。”我说:“我想象得到,因为你偏重了理解,没有认真看图识记,没有认真去做练习题并且努力做对,总之下的功夫不够。以后,你只要多看图用图识记思考,以后成绩还是不错的。”
我这个人很拙,曾经有过“一刀切”逼着学生统一完成这种“死记硬背”的情况。自己累,学生也累。现在过了那个与学生拼体力精力的年龄,我只是想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主动去完成学习任务。
今天,我选了部分同学,与他们谈话,讲了我的要求:要转变观念,完成一些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并把原先印好的一些类似的复习资料给了他们。需要“死记硬背”的同学,我没有个个都找。我希望明白的同学,不会让教师逼着做什么。因为教育的最终的意义,是引导和激励。
我的意识,也需要转变一下了,就是垚少讲多练。让学生在巩固练习中,慢慢走上理解思考的台阶。就像是吃饭,先让同学们把饭吃下去,再慢慢品味。不能饭菜刚放到嘴里,就急着问:“你感觉怎么样?”
“纯净水暖鸭先知”,就让学生首先到“死记硬背”的河里去游泳,去自己捕捉小鱼小虾,抽空询问或者探询一下,有的放矢的点拨,则是教师精讲的状态。
最近,我有开始坚持压腿了。前一段时间只是通过双盘来压腿,对于单独的压腿有过一段比较长时间的中断。这也是我不拼体力,主要通过拉伸筋骨活动经络的健身心策略。同学们看到我这样也挺好玩的,其实我也愿意给同学们带来开心。真正的教育,就是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引导激励学生。沉浸在其中,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满头白发的“大孩子”!
就说压腿吧,不能有想偷懒。前一段时间偷懒后,现在拾起来从新练习,感觉不及原来的压腿程度,好在不是完全放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也是如此吗?学习过程中的“死记硬背”和理解灵活运用,何尝不是如此!努力的坚持,不去计较劳累付出,保持一个清净正直善良的心境,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著名的作家巴金先生熟背了《古文观止》的二百多篇文章,大文豪苏轼则是对于自己读过的典籍,达到了过目成诵的程度。著名的桥梁学专家茅以升,曾经能背过圆周率小数点后面的第一百位数字。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熟背二百多首唐诗宋词,在研究尖端物理学技术时,常常得益于中国古典诗词带来的灵感。
一个教师,引导学生快乐的“死记硬背”,不断换一换花样,让学生“死记硬背”中发现有趣有意义的东西,这种“死记硬背”,实际上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