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0.1288:行走的“书房”
(2018-11-06 14:56:44)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0.1288:行走的“书房”
“背着个包,不嫌沉啊!”妻多次这样说,因为我走回家里,不是马上把背包卸下来,而是把一些手里的东西归置好了,如先将捎带的蔬菜和水果馒头等放好。
那个背包里,有几本书和自己的手机等随身物品。
有时,背包里的书,只是背来背去,并不看。偶尔看一会儿,也只是十几分钟而已。十几年了,这个将阅读的书籍或文字(写在纸上的)带在身边的习惯,让我受益多多。为了背书,书包已经背旧了两个,现在是第三个了。
耕心田成沃壤
最早是把需要诵读的文字抄在一张纸上,装在裤兜里。需要看的时候,就从裤兜里掏出来,很快看一眼。除了注意安全之外,也不要让人觉得太怪异才行。
也许有人说,一张纸上能写多少个字呢?这是多么微薄的阅读量啊!如果我告诉你,一张纸上,每天的内容只有五十来个字,一年就有一万多字,六七年,就是四五万字的熟读背诵。
我的自信就这样慢慢建立起来,这个过程中,我体验到了什么叫“腹有诗书气自华”!
先前杂七乱八的想法,各种纷乱无比的情绪,都在这种诵读中烟消云散。在这个过程中,少有了急功近利,少有了对于他人和环境的抱怨,少了关注他人的是非不足,更多的在反求诸己!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我特别感动父亲晚年种地,庄稼地让他侍弄得很难找到几棵杂草。现在庄稼地里没有杂草,多是打了“百草枯”的结果,父亲的庄稼地里没有杂草,则是翻地和除草上下了数倍于他人的功夫和心血。我曾经陪着父亲翻地,看父亲细心清理一株株杂草,将盘根错节的荆棘从深深的地下挖出来。
直到今天,我觉得自己像极了曾经的父亲。我努力在耕耘自己的心田,不就像是父亲侍弄自己的庄稼地吗?
心灵“优化大师”
人生中,有些人和事情,你不得不去面对。
如果是不想面对的,自己的情绪念头和状态一般就差一些。
不想面对,实际上就是自己能力不够或者说不够包容。这个时候,给人一个难看的脸色,一个及其不配合的消极状态,则是在向对方或者更多人,展示自己修养的差劲,至少说修养不够或者“不到家”。
有一天,我发现书中的内容,在慢慢拓展着自己的心胸,提高着自己的视野,调整自己形成一种积极的应对能力,我便更加坚定了与书相伴。
许多空闲的时间,如等车,等人,等时间,等机会,等……
实话说,我发现很多空闲的时间,自己无意识中把自己的自卑孤傲冷漠自私等不良情绪在无数次放大。
于是我随手从书包里取出一本书,或者庄子的《逍遥游》,或者老子的《道德经》或者《楞严经》或者回味一句曾经诵读熟练的经典语句。选择感兴趣或受启发的一部分,沉浸其中,让一种美好的情愫智慧和力量蔓延开来。
接下来,面对的人和事,也没有太多的尴尬和窘迫。一切的不愿意面对和不敢面对,都是心魔作怪!
“佛迷则魔,魔觉则佛”,我说不准这句话的出处,但是却是极为欣赏。一本好书,就是一位名师,就是一位智者,就是一位品德修行高尚者,当然那些伪冒假劣的书籍除外。有这些良师益友相伴,为自己出谋划策,为自己排忧解难,也就慢慢走上一条前行之路——“踏平坎坷成大道”!
行走的“书房”
书画导师告诉我们:培养孩子书画兴趣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家里备好笔墨纸砚或一些书画作品,不用刻意让孩子学什么字,或者学着怎样画画。
孩子玩一会别的,会非常随意拿起笔写字或绘画。时间长了,兴趣就培养起来了,如果能够相机点拨指导,书画的能力也就有了,书画的水平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我觉得自己心中,也有这么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我随身书包里,总有这个“孩子”喜欢的书。不定什么时候,这个“孩子”就会从书包里翻出其中的一本书来看。或看一段话,或看几页书,总之就是兴之所至。甚至对其中的一句话有感悟,就会在文字中写下一些“批注”。等到这个看书的“孩子”累了倦了,就把书往包里一放,一切都像是没有发生什么的样子。
这个每天都在好书滋润下成长的“孩子”,就是我不断成长的心智。
每天背在身上,走到哪里带到哪里的书包,就是一个行走的“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