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283:捡起“垃圾”的智慧
(2018-11-04 20:41:34)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283:捡起“垃圾”的智慧
忘记是我多大的时候了,我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自己竟然不能为他人和社会做些有意义的什么。这让我在群体中非常尴尬,每每想要努力为大家做些什么的时候,总有人在我面前先做了而且做得比我好。每一次努力,只有我自己知道。就像是作为家里兄弟姊妹四个的我,常常听到“不用做”!
这是哥哥姐姐们的一种爱护,时间长了我这方面的能力真的也表现得差。
终于有一天,我开始用数据分析的方法,罗列自己究竟能为他人和社会做些什么。等我罗列出来一看,这些方面周围的人早就捷足先登。当时的感觉,就像是如今的美国等发达国家,早就占据着产业链的顶端一样。我只有在这个产业链的尾端,充当一个充人数的,甚至是别人不屑做的事情。
终于有一天,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别人不屑做的事情,我竟然也传承了别人不屑做的习气,以至于这种产业链尾端的工作也做不好。这个问题,对于我的生存和成长都是一个致命的弱点。直到一些思想家拨乱反正地指出:历史上,很多帝王将相,都是把事情看颠倒了;世界上没有卑贱的职业只有卑贱的人。
要做一个不卑贱的人,首先要改善自己的思想知识文化理念,改善自己的情绪念头和言行状态。这个过程,就像是在高温高压下,将碳转化成金刚石。实际上,碳和金刚石的构成元素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它们的结构方式不同。这种内在结构的不同,展示了不同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大相径庭!
我诵读过书万字的经典文化,但是这些文化并没有让我身心发生本质的变化。正如有些教育家讲的,我的记诵在方寸之间,就是眼睛大脑和嘴巴之间而已。这种诵读经典,导致我身心内部发生微妙变化,从捡拾地上的废纸费塑料袋开始。
因为从小“倒了油瓶不扶”的习惯,常常穿行于文字游戏中,第一次捡拾垃圾,作为一名教师开始于对学生的承诺:作为教师要带头捡起地上的废纸和费塑料袋。从承诺的那天起,我就觉得有数十双澄澈的眼睛盯着我的一言一行。第一次捡起垃圾,因为不习惯,是等没人的时候偷偷完成的。第一次在人来人往中捡起垃圾,就像是搬起一块上百斤重的石块。
一次承诺,就是数年的坚持,这里有上万次的弯腰。每当我要退却的时候,我想到这种承诺。我不因为别人不参与而放弃,不因为别人不屑而停止,这依然成了我修行的一门功课,而且是自己的“独门秘籍”。知道有一天,老师同学和亲朋好友,说我变了,我知道这种变化来源于捡起“垃圾”这个小小的举动。
伴随着捡起“垃圾”的举动,我从每天诵读五十字以上的文言文经典,经过数年的努力,发展提升到每天诵读上万字的优秀经典文字。在现实生活中,我常常看到“小事不做大事做不来”的人,我常常想到自己的捡起“垃圾”。拥有传统优秀文化浸润的捡起“垃圾”,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生存和发展的智慧!
捡起“垃圾”的智慧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道德经》中“天下皆知美为美恶矣”“天下皆知善此不善矣”!这是避免一种从众心理,让自己的作为对他人和社会有更大价值。
2、 《道德经》言:“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知其雄守其雌”。这个过程,让传承优秀文化既接地气又直入云霄,自然而然践行了孔子倡导的“君子不器”!
3、 弘扬一种优秀的修行方式——“建德如偷!”(《道德经》中语)品德修行,不需要华丽的外在形式,回归质朴。这种返璞归真,更加符合“反求诸己”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从这种简单易行的方式中,优化自身的道德品行和精神文化结构。
4、 这种作为,更加符合“图难于易”的智慧。这种行为更有利于践行孔子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践行孔子的“不怨天不尤人下学上达”!
5、 这是一种草根的精神和智慧,将这种捡起“垃圾”的精神行为,渗透到自己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学习“青草漫坡”的精神,具有更加葱茏的生机活力!每每捡起“垃圾”的时候,心中常常萦回着《善上若水》的文段(《道德经》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