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1139:每日一讲——《论语》诵读感悟体验

(2018-07-19 22:28:00)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1139:每日一讲——《论语》诵读感悟体验

我的暑假《论语》每日讲习。我用了讲习二字,提醒自己不仅要这样去解读论语,更要在解读中更好的前行,学会更好的担当起自己的天赋使命!

有的人说,你还讲《论语》,别自不量力了。我觉得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论语》的一种误读。《论语》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很多才上学的孩子就开始诵读《论语》。《弟子规》,就是在《论语》文化基础上衍生的一种人文教材。弟子规,不仅讲《论语》,而且将《论语》的一些文化理念落实到每个学子的言行和生活学习习惯中。也就是不仅要讲,而且要照着做。

我讲习《论语》,实际上就是学着一百多年前的学童,传承《论语》文化而已。

本来,这个暑假打算到正觉寺参加传统文化体验周来,可是想到工作和生活上的一些事情离不开,同时因为仅仅停留在体验上是不够的,我诵读并尝试着践行经典文化有十来年了,而且是一名教师,更应该有积极传承弘扬文化的担当,要有这种担当必须自己的修养过硬。

最近两三年来,我一直坚持与学生分享“自信自律助人”微故事。想来,这种分享源于诵读传统优秀文化的支撑。对于很多同学来说,系统阅读理解感悟这些经典,客观上受到种种限制。自己利用从事学科教育教学的有利条件,渗透这种传统文化思想文化。在这种渗透中,有些做得比较理想,有些自己也觉得“教然后知困”。在坚持叙事教育写作中,我也是得到了《论语》经典文化的支撑,无法想象没有这些经典文化的支撑,我的写作将是一个什么样子。

重温《论语》经典文化,也是正本清源,利用这个暑假的空闲。这种重温,也为了自己更好的促进自身专业成长,也为了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加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这种讲习,更好的融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精神方面的。

叙事者团队创建者王维审老师,曾经说过,阅读要有一个桩。有个桩,就是在阅读的时候,不要泛泛而读,而是有自己精读的内容。其他的阅读,都与这种阅读融会贯通。诵读实践告诉我,所有的阅读,常常与《论语》的解读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我曾经给同事讲,十年前我诵读了《论语》之后,很少拿起书来捧读《论语》。但是每天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都让我联想到《论语》中的句子和个别的字词。我想自己的阅读桩,就应该是《论语》。

2016年参加叙事者团队不久,因为自己常常写一些有关《论语》的体验感悟文章,一位老师就建议,写一个关于《论语》的系列解读文章,这样可以作为一个专题写作,也可以与大家分享。那个时候,我有这种打算,那是心中虽有千言万语,却难以与《论语》中的具体内容很好融合为有机整体。

在两年多的叙事写作中,我坚持每天一篇文章,这种坚持除了我的努力之外,就是对于传统优秀文化的体验感悟和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之结合。这种读写和教育实践相结合中,我收获了别样的经典诵读感悟体验。

按照我现在的写作水平,将《论语》中的每一章的感悟体验写成一篇千字文没有问题。要将这种感悟体验写出新意,我则感觉没有把握。另外这种写作非常费时费力,我觉得不应该因此停下叙事类写作的每日一文,所以想到了一种比较折中的办法,就是以录音的方式,记录对《论语》中某章节内容的诵读体验和感悟。

一开始,我这样规划,就是假期每天讲一次《论语》认识感悟体验,一次四十分钟。后来觉得天气热,自己一下讲四十分钟,别人听着、自己听着也累,讲着更累,于是我把讲的时间控制在二十分钟左右。现在这种的《论语》诵读感悟体验,已经有十几讲了。

每次的录音,我都回放了自己听。虽然没有什么新意,我还是蛮喜欢听的,因为听自己的《论语》诵读感悟体验,起到振奋身心的作用。有些录音,我自己听了觉得有问题就删掉重来,当然非常细小的问题,我没有完全改掉,希望同仁抱着扬弃的态度对待我的这种分享。

将经典从高空中拉到地上来,是每个优秀文化传承者的责任。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本,不是用来炫耀的,让每个人在优秀传统文化浸染中学最好的他人做最好的自己,才是我们自立自强于世界优秀文化之林的根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