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118:我的“书院”与“学堂”
(2018-07-01 12:48:29)分类: 纸质媒体发表 |
NO.1118:我的“书院”与“学堂”
——《教育在民国》读后感
《教育在民国》中引用的胡适的一段话,很发人深省。回顾自身的成长和教育教学经历,觉得应该让两种学习形式相互弥补才更好!
我的“书院”
几年坚持下来,我曾经背诵过得经典文章,累计可达五六万字以上。写的读书札记有三十多本,累计百万字以上。
几年前就因为精力和视力不好的缘故,就决定放弃阅读了只是保留对于能诵读篇目的温习。对于经典,不是熟读成诵可以了事,而是需要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慢慢体验感悟学以致用才行,没有后期的阅读写作实践,即使熟读成诵也往往成为一种“死知识”。但是叙事者团队的共读共写,让我重新捡拾起读写行合一的好习惯。
好在经常阅读这些一起读写践行的优秀老师的写作。每个叙事者自主成长的收获和喜悦,相互激励着,我也就坚持下来了。
在叙事者团队要求每周一篇的基础上,自我加码每天写一篇。一者通过多练习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再者就是通过多写保持自己思维的活跃。这种每天坚持的写作,也有自我反思和扬长避短的作用。这种坚持中,让我站在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肩上,站在团队的肩上,站在自己的肩上,
我感受到这种“书院”教育的好处,也希望自己的学生从中受益。这种阅读的开始,常常有些特殊的缘由:
我上两个班地理课,兼任学校图书管理员。初三一位班主任同事,介绍一个文化课学习学不下去的同学,成了我这里的常客。他经常来借一些书看,这样他在上课的时候,能够专心看课外书,不再因为没有事情可干而与干扰老师同学的教学。这个同学看书非常快,大概三两天就来换一本,大概看了三四十本吧。任课老师都说,他上课安稳多了,有时下课了他还在那里专心阅读。
其他同学有些同样情况的同学,也效仿他。我提出一个小要求,就是阅读可以,需要写出三百字以上的“读后感”。这种阅读,成了暂时学不下文化课的同学的一片绿洲。我曾经与那些为写读后感望而却步的同学交流:一篇三百字的读后感,如果写上书名作者题目和内容概要,就有一二百字了,在写写其中感兴趣的知识和故事情节,三百字就够了。
我和其他老师一样,希望通过这种努力,让他们前行在课堂学习之路上。
我鼓励自己所教的同学课外阅读,这些喜欢阅读的同学,更能灵活到位地理解授课内容,他们也能更加积极主动提问和质疑。我于是对课堂上主动提出问题或质疑的同学,给予精神奖励(奖励日常行为习惯分)。同学们看到那些喜欢阅读同学,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也跃跃欲试,于是一个带两个两个带三五个再带动全班同学,同学们常常放学后的时间或者午自习时间阅读。
初一初二的同学,没有要求一定要写读后感。因为一说写读后感,每个学生都觉得亚历山大。为了更好让学生享受阅读,我也就不勉为其难。
那些喜欢阅读的同学,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明显比较高,在课堂上更能专心致志。那些很少阅读的同学,则是除了死记硬背之外,就是分心走神,实际上他们的学习常常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
我利用自己和班里同学们喜欢阅读优势,鼓励同学们分享“自信自律助人”成长微故事。没法认真阅读“有字书”,就一起阅读自己和周围人成长这本“无字书”。我提出的口号和理念是:“学最好的他人,做最好的自己”,关注他人优点长处并努力学习的人,是阳光向上向善的,反之则处于一种消极状态。
我的学堂
我把课堂,称作我的学堂,就是我把每节课都作为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一种呈现。
我们没法改变班级授课制度这种现实,就让授课变得更加精彩一点。我喜欢写作,我会反复的写,对于有意义的文章,我会反复修改,直到让自己满意为止。
我把每堂课,都当成传承悲悯情怀和优秀文化的舞台。
每节课之前,我都进行反复的试讲,并利用软件进行反复录制,自己反复观听,保证每个授课内容在上课之前就是精品而不是试验品。每个专题教育教学内容,我除了拿出三四个小时做相关的练习题之外,我要用一个小时时间反复研读教材内容,加上我对于课标的理解和解读,充分酝酿授课内容。我觉得差不多了,就进入试讲录制阶段。录制好了,我反复看和听,对知识结构梳理、课堂导入、精讲点拨、课堂检测、练习巩固、人文情怀传承等,反复斟酌直到确认不需要再修改,才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
学生参与阅读的时间和积极性都不高,我就想着把自己的课堂,变成一本鲜活的“名著”。把自己对于知识技能诗情画意的解读融入其中,把自己对于学科理念与优秀人文精神和情怀贯通,变传授知识技能为主为以知识技能传授为“桥梁”,引导学生产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和习惯。
每堂课后,常常有学生问我相关的问题,说出自己的思考困惑,说出自己关注的人生价值观和思想情感问题。我把学生课堂提问质疑和课下交流的一些细节记录下来,把这些作为珍贵的第一手教育教学资料,为今后上课备课做准备。
(我带着学生在“书院”和“学堂”里徜徉,健步走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编辑老师在发表时添加了一个结尾)
发表于《山东教育报》2018年7月9日第七版
我教两个班的地理课,兼任学校的图书管理员。因此,我把图书馆戏称为“书院”。一天,初三的一位班主任带来了一个文化课学习困难的学生。从此,这个学生成了图书馆里的常客。他经常来图书馆借书,而且看书的速度非常快,两三天就看完一本。一个学期下来,他看了三四十本书。任课教师都说,如今,他在课堂上变得安稳了,有时下课了还在教室里专心阅读。
其他有同样情况的学生也效仿他,来到图书馆借书。我向他们提出一个要求:读完一本书以后必须写出300字以上的读后感。于是,图书馆成了在文化课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学生的绿洲。我曾经告诉那些为写读后感而发愁的学生:“在一篇300字的读后感中,仅仅书名、作者、题目和内容梗概就占了大约100字。你们再写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故事情节,字数就够了。”
我和其他老师一样,希望通过努力,让他们在课堂学习之路上顺利前进。
我鼓励自己所教的学生在课外广泛阅读。这些喜欢阅读的学生能灵活地理解老师的授课内容,也能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对在课堂上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我给予精神奖励。其他学生看到这些喜欢阅读的同学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也跃跃欲试。于是,一个带两个,两个带三四个,他们再带动全班同学,在放学后或午自习时间开展课外阅读。
对于初一、初二的学生,教师不要求他们必须写读后感。这是因为,很多学生一听到老师让他们写读后感就发怵。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快乐,我就不勉为其难了。
那些喜欢阅读的学生,其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比较强,在课堂上能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那些不喜欢阅读的学生在学习中除了死记硬背之外,还在课堂上走神,以致学习成绩不佳,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我利用自己和班里的学生喜欢阅读的优势,鼓励学生分享“自信自律助人”成长微故事。我提出的口号是“学最好的他人,做最好的自己”。我认为,关注他人的优点、长处并努力学习的学生,是积极向上的人;反之,则是消极的人。
我把课堂称作“学堂”,就是把每节课都看成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一种呈现,让授课过程变得更精彩。
在每节课之前,我都反复地进行试讲,并利用软件进行录制,然后反复观看。这样做,能保证授课内容在上课之前就是精品,而不是试验品。对于每个专题的教学内容,我除了拿出三四个小时做相关的练习题之外,还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反复研读教材内容。与此同时,我熟悉、了解新课标的内容和要求,充分酝酿授课内容。我觉得差不多了,就进入试讲录制阶段。等录制好了,我就反复地看、听。对知识结构梳理、课堂导入、精讲点拨、课堂检测、练习巩固、人文情怀传承等环节,我反复斟酌,直到确认不再需要修改,才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
一部分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不高。鉴于此,我就想把课堂变成一本鲜活的“名著”。在课堂上,我把自己对于知识的解读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在一堂课结束后,常常有学生问我一些问题,并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困惑。我把学生课堂提问质疑和课下交流的一些细节记录下来,并且当作珍贵的第一手教学资料,为今后上课、备课做准备。
我带着学生在“书院”和“学堂”里徜徉,健步走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