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57:让人惊喜的“午自习研讨”
(2018-05-20 00:18:27)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057:让人惊喜的“午自习研讨”
午自习时间,我在6.1班和6.2班值班,目的是保证两个班的午自习纪律,学生学习什么功课都可以。
一开始,1班的鹏拿着地理课本,举手要请教问题。按照与学生的约定:提问的同学,到教室外的走廊与老师交流,保证自习课的自主和安静。
鹏指着美国的农业带分布图,说:“老师,欧洲西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以发展畜牧业为主。那么美国西北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为什么是小麦和林业种植区呢?”
说实在话,这个问题我没有想过。我根据教给学生的思路开始思考问题,发现欧洲西部的纬度位置(40°N-60°N)与美国西北部的纬度位置(40°N-50°N)同中有异:欧洲西部的纬度更高一些,美国西北部温度更高,更高温度有利于粮食作物成熟。因为分析欧洲西部发展畜牧业时,曾经给学生介绍过,欧洲西部的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夏季气温不够高,不利于粮食作物成熟。那里以山地为主,所以发展林业(山地的主要利用类型为林地)——这个内容,因为鹏没问我也没有说。
鹏若有所思,没有继续问。我想,如果鹏继续问的话,我可以举下列的事例:美国和俄罗斯,都是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而且都是平原面积广大,但是美国是农业大国,而俄罗斯农业发展相对薄弱。主要是两个国家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俄罗斯纬度位置高,气候寒冷,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我在解答鹏的问题时,内心是兴奋的,因为鹏的地理学习进入了一个看图分析思考的比较高的境界,而且是主动分析思考。而且我的“点拨”,虽然并非高明,能够让鹏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另外,我在课堂上制定的给主动提问的同学加分,也会促进更多学生向鹏一样积极思考。一种好的课堂,不仅需要老师优质的授课艺术,而且需要一种较好的课堂制度文化。
正在与鹏交流着,彼此沉浸其中的时候,班长朔出来了,说:“芮想找你补课,可以吗?”我说:“可以!”芮一直对于学习忽冷忽热,这次主动要求补课,也让我感动。虽然很累——几乎要把要点重新讲一遍,但是能唤起芮的学习热情,我也是觉得值!
似乎是一种蝴蝶效应,铎和朔也参加进来。我像是找到了“救星”,说:“朔,可以讲给芮听。”这只是一种想法,接下来,四个同学相互激发着,提问一个接着一个,都有些“迫不及待”的感觉,我没有维持“秩序”,同学们都能认真听对方提问而且参与问题解答。
芮没有执着让我按照思路讲下去,而是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为什么美国的首都在东北部,不是在南部平原地区?”这个问题,让我眼前一亮——南部地区气候地形条件都比东北部好,美国的人口正在向南部和西部迁移,这个问题我还没有讲到。因为南部和西部,环境质量好。实际巴西的首都,就有迁移。我说:“你的想法,很有意义,巴西就进行过迁都。你真是关心国计民生,考虑的都是大问题。”芮的提问,也让我对芮刮目相看。
鹏也加入了这个问题讨论:“美国首都分布在东北部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从美国东北部是最大工业区这个角度找原因。鹏又提出疑问:“那里不是环境质量不好吗?”我说:“美国建都在200年前,那个时候工业污染没有现在严重,那个时候那里的环境质量应该是比较好的。”学生的问题,越来越环环相扣,我感到回答起来不容丝毫马虎。
鹏指着美国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上的铁路线图,问:“西北部城市人口较少,为什么还要修铁路?”我想到了“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告诉鹏:“交通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比如香港,在几百年前是荒凉之地,但是那里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贸易港口以后,成为经济繁荣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新加坡,也是如此。”我觉得自己眼看“理屈词穷”了。(实际上,美国在加强对于西部和南部的开发,体现在铁路建设上,让学生敏感的捕捉到了。我结合身边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建设,告诉学生这是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的前奏——当时讲的也没有总结的好)
鹏的提问并没有打住:“西北部的铁路为什么是弯曲的?”铎结合美国地形分布图,这样回答:“因为这里的弯曲,是为了绕开地势不平坦的地区。”我真的醉了,给铎竖了一个大拇指,给每个同学竖了一个大拇指。因为同学们把提问和分析,提升到了一个我想不到的高度。朔作为班长,一直是重要的参与者。
芮是负责统计加分的,问:“加多少分?”“加最高分,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