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54:“恍然大悟”中的教与学
(2018-05-18 11:17:35)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054:“恍然大悟”中的教与学
初中地理课,一不小心就会把它上成了一种知识技能点的罗列课。就像把面粉、水、蔬菜、肉类、油盐酱醋等,分门别类的呈现给学生,教师尴尬,学生也无所置措。
如果将这些原料和食材,经过厨师一般的加工制作,变成精美的饭食菜肴,那么学生感到喜悦,进而提高思维能力,“厨师”也添成就感。
一、以学生视角听自己的课
最近一个月来,我开始利用映客平台录制自己的授课内容。然后,我通过这个平台认真观听自己的授课过程。在观听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授课过程中的“勉强”——有些内容不熟悉,讲起来磕磕绊绊犹犹豫豫;发现了自己表达上的“摸棱两可”——重点不突出,练习巩固方式内容不明确,检查落实不到位。
观听着这样的授课,我惊出一身冷汗。这简直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我强烈地感到自己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原来以为,自己对考试题都能应付,就认为自己的教学没有问题。实际上,会做考试题与能引导学生会学、学好是两码事。
我最近两年多来,一直坚持教育叙事,经常撰写一些自己和学生之间教学相长的故事,对于学生的身心状况算是比较了解,也更多了解了自己的一些优缺点。每次观听自己的授课,常常能站在一个学生的心地和高度,去评判自己的教学过程。很多优秀教师,都是先把自己变成“小孩子”,再因势利导影响和激励学生成长。
用“小孩子”的视角去观听自己的课,是上好课的基础。以“小孩子”的视角觉得满意了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所以一个教师要上好一节课,必须做好下列两项功课:千方百计变成一个“小孩子”,努力雕琢创建让“小孩子”满意的课。
三、像修改文章一样雕琢一节课
一边思索一边表述,如果有些摸棱两可,那么学生往往选择放弃听课,因为一些不能理解的信息,每个人听了都会难受。这种状况多了,学生在课堂上就很难一而再再而三的集中精力。很多课堂上学生分心走神,有学生自制力差的问题,也有教师的课堂节奏和内容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造成的。
针对这个问题,我反复研读自己的授课内容,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找出核心问题和重点内容,做到重点突出以点带面,从表述方面也做到语言干脆利索。这样的授课内容,形散而神不散,或者贯穿着一条情感线索,或者贯穿着一条理性分析线索,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一堂课,如果像一篇微型小说,故事情节感人引人深思,学生自然喜爱,效果也不会差。如果像一首诗歌或者一篇散文,充满着诗情画意或引人入胜的内容,学生听起来,也会津津有味置身其中,忘记了学习的艰辛疲惫,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学习任务。
我有过一种写作的经历,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灵感,需要独特的体验和感悟,需要一种合理新颖的结构布局,需要质朴而优美的语言。有时,一篇好文章看似一气呵成,实际上是写作者一素养积淀的升华。一节好课何尝不是如此。更多的好文章,是写作者围绕这个实践或者主题,反复写作或反复修改才会越来越精彩的。有些课即使上过去了,我觉得不完美,也会在映客平台上反复试讲修改完善,直到让自己满意为主。要让学生上好课,教师首先要备好课!
在反复写作和修改中,自己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升。一堂好课,也有这样一个过程,一切辛勤付出,都说获多多。每个同学课堂上的喜悦增多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就是对我最大的奖赏。我要不断向身边优秀老师学习,通过多种渠道弥补自己的不足,完善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三、一堂好课要授之以渔
我发现自己的授课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常常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答案,让学生记住。这样似乎课堂效率高了,但是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最终导致“死记硬背”,很难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也无法提高学生学科思维能力,另外学生的学习兴趣中会在这种“死记硬背”中消磨殆尽。于是,我尽量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努力一下可以解决的问题,一般引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并正确表述。
每节课前,我都做大量的相关习题。在做题中,培养自己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并转化成课堂上的问题设计。类似的问题,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中反复出现,学生逐渐掌握规律融会贯通,学会异中求同。找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中,具有特殊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技能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明白同中有异。反复坚持这种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日俱增。
一天中午,我值班看两个班的午自习。午自习上,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某一门功课,或看书或写作业,一般以语数外为主。一个学生向我提问地理问题,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我让学生到走廊和我交流。这个学生,就具有了以上能力,提出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我则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技能自主解决。之后,又有三个学生要求到走廊参与交流。四个同学围绕一个国家,纷纷争相表达了自己的新见解和疑问,参与的其他同学则给予了很好的解答。我在一边不断给同学竖大拇指,感受到了授之以渔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