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31:人在旅途说“线长”
(2018-05-01 20:55:05)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031:人在旅途说“线长”
——致敬博友王新亮老师
“线长”,是新浪博客中的王新亮老师。王老师与我是同行,不同的是王老师是科班出身的(地理专业的),高中的地理老师,明显比我高了很多档次。“线长”,这个绰号还是从王老师的博客中知道的。这是驴友送给的他的美称,因为他对于旅游线路的熟悉以及如数家珍的表述,具有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这方面,正好是我的弱项,我认真阅读王老师每篇文章,就是想从中弥补外的不足,或者从中找出我这种短板存在的一些原因。
在学着上地理课的过程中,常常有一种苦闷,就是地理课上只能就题讲题,而且几乎是看着参考答案照本宣科。稍一发挥,就会漏洞百出,或者离题,或者自己的阐述存在知识结构体系上的问题。有一个地理专业的朋友,是我期待的,更幸运的是王老师喜欢诗词喜欢写作喜欢远足喜欢《论语》等,这些方面我也有类似的爱好,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王老师经常在自己的文章中,渗透地理专业方面知识,让文章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意义融为一体。
一直想写王新亮老师,却苦于无处下笔。五一小假,我到泉城一游。女儿和妻谈及行走线路和标志性的建筑,我常常如梦游之人,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实际上,泉城的景点,我曾经来过一次。但我是标准的路盲,更是表述方面的弱智。这个时候,我想到了王新亮老师,这方面王老师有着特长,因为他的天赋因为他的专业,能够将自己去过一次的地方和线路娓娓道来,让读者或者听众能够了解一个大概,而且涉及所经之处的风俗人情历史传说和人文考证,在写作中联系相关的诗词或文化名人,有自己即兴创作的很有个人特色的“打油诗”。
妻和女儿调侃我:地理老师,连个方向也判断错了。这个时候,什么根据影子判断方向,什么根据树叶的疏密判断方向——在课堂上讲得天花乱坠似乎真的一样,在现实生活中却是经不住实践的检验。在来回的路上,我还在慨叹,中国的游客具有追风的倾向,一场精心组织的外出旅游,变成了记忆中的等车排号买票,在景区的路上,每个游客都是一字长蛇阵中的一份子,步子快了慢了大了小了都不行,这种旅游没有什么个性的体验,只有拍照留下的照片可以证明自己“到此一游”。从趵突泉公园出来,突然有一阵灵感,学着王老师的样子,写了“打油诗”。因为这“打油诗”,我觉得不虚此行。于是使劲在脑子里记着,终究是记性不好,事过境迁,经历过四十多个小时的“过滤”,这首曾经让自己得意的“打油诗”再也没有了踪影——后悔当初没有趁机把几十个字的灵感记录下来。
泉城堪称北国江南,这个地方养育了辛弃疾和李清照两位著名词人,或豪放或婉约,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这个城市曾经的襟怀和品味。今天的泉城,努力将现代特色与优秀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其中有一条街上,每个门头上都悬挂了精制的对联,那对联的内容每幅都是精品。我用手机拍照下来了,可是因为自己后期操作中的失误,这些照片没有存下来。
想到王老师对于所经过的地方都如数家珍,想到王老师对于经过的地方常常有照片留存,生发出一些遗憾。实际上,更让我感到应该学习的是王老师的做人做事——对老人和长辈的孝敬,对亲朋好友的关照呵护,对于晚辈的循循善诱,对工作生活的从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