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0.960:从中外记者研读报告动作说起
(2018-03-06 12:39:25)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0.960:从中外记者研读报告动作说起
今天看到网上的新浪图片,标题为《中外记者研读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时间为3月5日。
我最近在家练习跪拜,强健身心,看到这样一则图片,觉得是不是也在跪拜强健身心。打开一看,不禁哑然失笑。刚才我在备课,提前做一些教辅的练习题,就是这样一个姿势。不同的是,我不是跪在大会堂的红地毯上,而是跪在几个拼凑起的方杌上。
我的坚持跪拜着健身阅读等,缘于自身气血虚弱,坐正了身子,头脑感觉缺血确氧,思考问题明显迟缓。我保持一种近乎跪拜的状态,不仅诵读快记忆力思考能力也大增。那些中外记者们,为什么有着近乎跪拜的动作呢?我想,他们也是超强脑力劳动者。特别是报道任务繁重期间,这种姿势,能让他们保持一种好的脑力。优秀文化的传播使者,都需要保持一种敏锐的思想文化嗅觉,都需要有一种较高的语言文字组织表达能力。这些都离不开脑力的支撑,都离不开一个比较强有力的大脑的高速运转!
这种近乎跪拜的动作,能让心脏更容易将新鲜血液营养大脑。大大减轻了心脏的压力,提升了气血在大脑和五脏六腑之间的循环速度。
我这样说,实际上也是为了更好反思坚持跪拜半年多来的收获。
我的跪拜,起源于去博山正觉寺禅修班学习,起源于我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解读。在先秦两汉,那个时候,比较正规的场合,一般是跪坐着相互交流。表达敬意的方式,自然就是跪拜。我想,那种礼仪,犹如今天与非常热爱尊敬的人相见,紧紧握手或者热烈拥抱。
一开始“拜佛”,常常找个僻静的地方。我坚持说“拜佛”,而不是简单的跪拜,就是保持内心的一种清净和正能量。如同孔子所说:“虽饭疏食,必斋如也。”联想孔子的“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这种“斋如”和“四勿”应该是“以一贯之”的。即保持对于“天”(大自然)“大人”(那些有益于他人社会的人)“圣人之言”(那些有益于他人成长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言论)的足够的敬畏。
一开始,我为了坚持跪拜,不避简陋,直接在地板上跪拜。地板上的冷湿之气,让我腰腿感觉不适。后来,就在跪拜的时候有铺垫,或者在几个拼起来的杌子上跪拜。这种跪拜,如同我近十年来诵读经典,常常避开人多的地方。因为很多人,觉得我这样做是个怪人。我不知道,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承传一种优秀文化还是这么艰难。如果设身处地的想想,也不难理解,因为那些不理解的人,没有看到这种优秀文化传承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努力做好自己,在他人和社会需要我们介绍宣传这种文化的时候,我们能够拿得出来,让更多人接受并受益!我现在努力的做得好一点,不管在工作生活还是在学习方面,希望将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让别人在我身上能看到榜样的力量!
作为一个文化人,就要甘于寂寞,在不走寻常路中体验优秀文化的精髓所在。把自己当成一个实验品,让自己的成长历程,成为一本活的教科书。就像叙事者创办者王维审老师那样,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