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0.897:从《论语》中“活”出来
(2018-01-07 20:27:32)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0.897:从《论语》中“活”出来
——一位诵读并践行经典者的心里话
在以《论语》为核心的文化典籍中,我读出了“日行一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日行一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因为有了《论语》的陪伴,我的内心少了一份栖栖遑遑多了一份坦坦荡荡,不断增强的慧眼让我看到人世间更多值得尊重学习的美好!因为有了《论语》文化的陪伴,纷纷扰扰的前行中,我多了一份前行中的优雅!
一、找到生命的根与朝向
一个人最大的悲剧,就是找不到自己的文化的根和成长的朝向。就像是一株树木,被连根拔起;就像浮萍,无所寄托的流浪。
常常挂在嘴边的是,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文明中,有丰富的内涵,教人如何做人处世,非《论语》一书莫属。
所谓的文化,应该是面对生活工作学习时,一套完整的思想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有生活基础有历史传承有推陈出新。有这种文化,可以面对自身的优点不足,学会正确定位自己,学习调整自己的心态言行,不断完善提升自我。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曾经提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和“不怨天不尤人下学上达”,是《论语》中非常精妙的核心句子。明白了这两句的含义,对于整部《论语》的解读就差不到哪里去!
纵观《论语》通篇,“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如今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不忘初心”。“不忘初心”,是根本所在。还需要本着利益他人和社会这个宗旨,不断完善提升自身能力。这与孔子的“不怨天不尤人下学上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反求诸己,才能自我超越
一个人优雅的活着,就需要具有超脱的品质。“一个负责任人,他的超脱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来自于一种大视野大格局。而大格局、大视野,来自于广博的见识、系统的思考和读书,哲学、思想、历史类图书的浸润,最能给人认识上的提升,使人能有较高的眼界,能够用根本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具体的事物。”(吴维煊《老师,请把日子过好》,发表在2017年末的《人民教育》上)
诵读《论语》这本书,就拥有了这样一个平台。首先这是一本教育哲学书,另外里面融入了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可以说是孔子对于他之前数千年优秀文化的一种传承。这本书中内容的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生活艺术个人修养人与人交往等各个方面和层面。
认真阅读《论语》并严格按照上面的道理去践行,就会从眼前的斤斤计较和鼠目寸光中解脱出来,说话思考言行都会有一个新的高度和视野。“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天下”,更是让人们在顺境逆境都不忘自己的担当。类似的话语还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有人说,《论语》文化这么好,为什么很多学习接触这种文化的人没有变得更优秀呢?原因很简单,就是这种文化特点就是反求诸己,就是在严于律己上下功夫。很多人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做不到。《论语》也写出了这种状况,就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三、内心的丰盈与乐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天地人合一。这种理念,让人的内心世界有一个非常辽阔的所在。这种内心世界的改造提升完善,历来就是仁人志士的终极目标之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道出了人们的诉求。
这种内心的丰盈美好乐观,更体现在一种勇于担当和善于担当上。舜在祭天的时候一句话——“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非常形象生动透彻地展示了这种精神力量和美好。
这种内心的丰盈乐观美好,表现在对天地间一切美好值得尊重的人和一切任何事物的敬重,包含着一种“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包容心态,包含着一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勤勉和进取精神!
每个熟读《论语》的人,都会知道孔子的“闻韶三月不知肉味”,都会知道孔子欣赏的“富贵,人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于我如浮云”!在《论语》文化的浸润中,我们似乎可以在“韦编三绝”中看到孔子认真钻研的身影,可以看到勤奋的颜回,正在那里双盘着,人间的正道在他的脑海中涌动不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优雅的活着,与权势地位财富无关,却关乎内心的丰盈美好和乐观,关乎一种大格局、大视野基础上对于人生的重新审视,关乎善待自己和他人的一种更有意义和价值的或大或小的调整!
总结语
在困难和逆境面前,我不断借助其中优秀的文化,以坚持每日撰写一篇教育叙事的方式(当然有些事实,只是我的一段心路历程,不是平常的教育故事),激励自己和周围的人。我与家人同事和学生,也本着一种“自信自律助人”的原则,相互督促相互激励。一个人或者一个小团队的力量微薄,但是人间正道坦荡。我也像孔子那样信心坚定勤勉不辍,“不患人之不知己,患己无以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