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吾言之吾心
吾言之吾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3,069
  • 关注人气:4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0.852:一节好课所要坚守的

(2017-11-26 21:58:05)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0.852:一节好课所要坚守的

生活在北方的人都知道,到了冬天树木都会卸掉自己的叶子,露出那崎岖突兀的树的枝干,这个时候细心的人们还会留意到深埋在地下的根。

一个好课,去除了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形式之外,最应该坚守的是什么呢?

一、兴趣精准灵活运用

由于种种原因,虽然几乎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所担任的科目却是常常飘忽不定。上过好几门功课的经历,却难以说清楚自己真正精通的是上什么课,或者说难以说清楚怎样才算是将这堂课上好了。

上了些年纪,却更加不敢糊弄自己和学生,抽了一个机会,一直坚持听同学科的一位老师六十节课,几乎将她一个学期的地理课听了一遍。

那一个学期,我坚持着“先听一节,再上一节”的模式。坚持着听课的同时,也坚持着写教育叙事,不仅上好了课而且收获颇丰。除了收获本门学科的一些知识结构体系以外,更主要的是摸索出了一堂好课的基本元素。

这些基本元素,在听课撰写教育随笔中在心中努力形成者,但是一直不敢明确化。知道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需要不断的完善提升,读《教育的目的》一书,半懂不懂,似有所悟而说不出具体什么内容。直到听(看)了叙事者群里吕健老师关于《教育的目的》(怀特海)的阅读分享。明确了,“浪漫——精确——综合运用”,教育节奏中非常具有规律性的东西。经过叙事者中老师们的讨论,这种说法可以让我们司空见惯的“兴趣——精准——综合运用”(我结合实际总结的)等来代替。

在一堂课上,或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缺少了这三个元素的有效组合,真正的教育教学都不会发生,即使发生了也是一种导致师生厌倦的机械性的灌输和被动的接受。努力去挖掘教学活动中的这些元素并让它们在自己的课堂上或者教学活动中呈现,就是一个优秀的教师的教育艺术或者教育功力所在。

二、教育,需要技术艺术更需悲悯情怀

也许,很多朋友或者同事都懂得这个道理,难的是没有办法和条件(或者是环境)可以落实。

有人担忧,就是现实中的种种困扰让我们知道了这个道理,也无法有所作为,比如以考试成绩考核教师的学校管理体制。

吕健老师在回复老师们的问题时,常用的一句话:“老师,是可以有自己的能动性的。”我在文字交流中,写了这样一句:“从改变自己做起(,真正落实教育的目的)!”

只有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感兴趣了,学生才能更好的被激发起兴趣。为了唤醒自身的这份兴趣,我努力坚持叙事教育,坚持每日一文,在这种叙事教育写作中,我看到了自己和学生的长处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努力的阅读创造性的教育实践,让自己不断得到自我完善和提升。

至于“精准”,顾名思义,则是精讲点拨到位的意思。这种精准,包括说到学生的心坎上,即结合学生学习的状态实际。只有结合学生实际的知识,才能让学生更好活学活用。这种精准,还包括知识结构系统的精准上。只有做到了这种精准,学生才能逐渐获得知识技能的精髓,从而灵活运用。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注意坚持每天与学生沟通交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懂得学生在学习和思想情感价值观上的细微变化,并努力的捕捉其中一些有益的教育元素和需要克服的困难问题,激发学生扬长避短做学习成长中最好的自己。

激发兴趣与精准点拨或者学习,两者都做好了,综合运用则是水到渠成。

有人可能会说,这些都是知识技能乃至艺术层面上的,只要努力的总结或者学习即可。实际上,没有看到教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在这些知识技能艺术层面背后是一个教师的悲悯情怀和教育智慧。如果一个教师或者学生缺乏了这种悲悯情怀和成智慧,一切知识技能艺术层面上的累积都是空中楼阁或是海市蜃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