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0.811:天命之年,重燃教育激情

(2017-10-19 16:44:27)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0.811:天命之年,重燃教育激情

——感念叙事者团队创办者王维审老师

一个人,我们只是在文字中认识,也只是在见到过他,但是他的理念言行乃至精神信仰,却是我学习的榜样,严格而言是我的精神支柱!

在我的生活工作学习中,我曾经有许多老师,包括在文字世界里在网络世界里,我也有很多学习的榜样,但是他对我的影响启迪和带动作用之大,超过了任何一个他人。

最近十来年,出了诵读经典对我心智产生较大影响外,另外对我的工作生活学习影响最大的就是王维审老师的教育叙事写作!

一、帮我重新点燃教育激情的人

作为一名五十多岁的教师,工作在教学一线,却在一刹那间找不到前行的动力和支点。虽然有种种理由可以让自己的教育教学生命燃烧起来,却是不得其门而入。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痛苦纠结,想到接下来直到退休前的十年,我几乎感到一种绝望般的苦痛。这种苦痛,不是我一个人,而且影响到我的教学影响到那些讲台下面我的学生。

看博客时,“你敢挑战吗?”一则启事闯入我的眼帘。我接着往下看,竟然是连续一个月撰写教育叙事文章,里面有这样坚持的诸多让我怦然心动的意义。

我曾经痴迷过写作,终究在孤寂中在别人“别写了”的劝说下选择了放弃,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也看不到这种写作给自己带来的帮助以及对他人和社会的有意义处。

喜欢翻阅报刊的我,最近几年常常有一个作者名字让我心动,就是“王维审”。在《人民教育》《山东教育》上,他的文字很耐读,属于我喜欢的那种。不仅喜欢他的文字表达,更喜欢他对于发生在身边的教育教学中的小事和细节的深入解剖和有意义的阐述。

文字功力深且思想见解不落俗套,我想“王维审”一定是一个六十多岁的专家或者教授。曾经对教育教学类文章提不起看的兴趣我,只要见到写着“王维审”二字的文章,我都愿意从头至尾看下去。

那天看到王维审老师的关于“你敢挑战吗”的邀请函,萌生了更多了解王老师的愿望。于是在网络上一搜,看到了一个关于王老师的视频《琅琊风云榜之王维审》。从那时起,我知道了王老师近十几年的关于教育叙事写作的坚守,知道了他写了近七千篇文章发表了一千多篇文章。这个时候,我才知道王老师是个比我小十来岁的年轻人。

王老师的经历,让我看到一个教师坚持写作的希望的同时,也让我感到汗颜。实际上,我就是一个私心杂念太多的人,是一个不是立常志而是常立志的人,是一个浅尝辄止的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王维审老师的人生经历看他的文字,才感受到一个教育写作者的真境界——跳出自我跳出自己生存环境俯视审视并提升自我的境界!

我不愿意在绝望中让自己的教育教学生命死去,在知天命之年我选择了追随王维审老师创办的叙事者团队放手一搏。非常奇妙的是,加入叙事者团队的日子正好临近我的五十岁生日。在做出这个选择的同时,我感受到了一种生命的历劫重生。我常常告戒自己,这是我抓住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同时也告诉自己,别停下,我怕停下就再也不能重新再坚持教育叙事写作了!就像是过雪山的红军一样,一旦停下因为天寒地冻因为自身生命力的弱小刚刚燃起的教育教学生命之火便会熄灭。

二、帮我赶上叙事者团队这趟列车

曾经尴尬的日子,就是走向教室时,自己的腿就像是灌了铅一样沉重。站在讲台上,看着坐在下面的学生,虽然近在咫尺却是咫尺天涯。年龄阅历的差异造成的师生之间心灵的鸿沟,我不知道如何在上面架设一道桥梁!

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教学生涯中,我常常羡慕有些优秀教师能够说出某个或者一部分学生成长中发生的那些细节或者小故事。同样是做教师,我却要么对学生成长故事视而不见,要么看到了和经历过了也不知道怎么表述出来。这种状态严重桎梏了我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进而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以前年轻,总是想出一些特别有趣有意义的事情渗透到教学中,也可以弥补这种不足。现在年龄大了,自己觉得有趣有意义的事情,学生不见得有共鸣,我常常为此感到郁闷。

在教育叙事写作中,我看到全国各地像我一样在努力学习探索中前行的教师。我开始学着追随叙事者,将每次的痛苦和纠结变成一种智慧的叙事和多方位的思考。

有了叙事者团队优秀老师们的榜样力量,有了王维审老师写的教育叙事著作(《做不一样的教育》《做一个不再困惑的教师》)这种好的教育叙事(或教育叙事研究)范本,有了叙事者每月共读一本好书中精神食粮的汲取。我努力学习捕捉发生在自己和学生身上的成长故事,从这些故事中汲取教育素材,从这些故事中汲取教育智慧,从教育叙事写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敏锐性和教育机智。从某种意义上讲,参加叙事者团队,坚持教育叙事写作,我找到了保持教育教学悲悯情怀和智慧的践行途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