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31:从难以接受到难舍
(2017-08-21 22:11:35)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731:从难以接受到难舍
C,成了我的好朋友,每次见面他都热情跟我打招呼。虽然一年时间不给他们上课了,每次见面或者想起总是有所触动!
我与小C之间,在一年的教学生活中,有一段令我难忘的故事。
一、课堂涣散,倒逼管理策略
那年,我刚接近五十周岁。
精神和心理,相对处于一种低迷的状态。跟这些十二三岁的孩子之间,明显觉得有一种岁月留下的代沟。给这些学生上课,觉得思想情绪念头,在很多地方不合拍,课堂上感觉真正能与自己产生共鸣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这种情况下,课上课下常常感到自己不在状态。那个时候,感觉自己真的老了,盼望下一刻奇迹发生——学校重新作出安排,把我调离教学一线。
后来,与C之间发生的一切,彻底改变了我的这种看法。
C,是那种长相可爱的男孩子,跟班里的每个同学都合得来。也许,我的课堂没有多大吸引力,活泼好动的C常常走神分心。他走神分心的时候,就不免要与周围的同学无话找话说。我发现这种情况,就停下讲课提醒一下C。C,也就按照我的要求安稳个三五分钟,接下来就又忍不住回头说话,而且直到周围同学与他说话才行。
如此再三,一堂课上本来不足的好情绪就在这种“游击战”中消耗殆尽。
这样以来,我的课堂效率可想而知。几节课下来,进度就落后了。于是,我下定决心提高授课速度。在提高授课进度的课堂上,C依然故我。
集聚已久的负能量瞬间在我身上爆发,我大吼一声,让C站起来。C不得不站起来,非常气愤无辜的样子。
看到C的那个样子,我意识到专注教学的自己没有在引导C养成良好课堂行为习惯上下足功夫。仅仅停留在犯错以后的提醒上,C改得被动我提醒得累。更要命的是,作为一名教师,我显然没有尽到一个教师应有的课堂管理责任。
一堂本来要赶进度的课,在我的发飙中明显又滞后了。
极度沮丧的我,下课后走出教室前,这样向这些小孩子们求助:“同学们帮帮我,我该怎样管理上课随便的同学!”
在我感到有些绝望的时候,学着陶行知先生拜学生为师!
二、“加减分”,激活了可利用的正能量
在我即将走出教室门口的时候,班干部H追到我跟前说:“老师,你不用生气。谁违反了纪律,就给所在小组扣分就行了!”
一句话,提醒了我这个梦中人。
这种办法,就是通过小组相互监督帮助,提升每个同学的自我约束力。
我仔细研究这种办法后,觉得要真正派上用场,就是要将加减分与本学科的学习特点有机结合起来。那些有利于促进本学科听讲、预习巩固和思考的好习惯,统统列入加分项目,这样就有课堂上可以得分的十五个奖励项。只是定出了随便回头说话、不做好课前准备、没有专心听讲等三个扣分项。每次扣分以前,都有一个黄牌警告,如果警告无效才会被扣分。如果真的被扣分,同时也给我扣一分,理由是我的课堂上学生没有良好行为习惯教师也有责任。
那些课堂上随便说话的同学,大多如小C一般,与同学关系处得比较好。即使在遵守良好学习行为习惯上有一定难度,也抹不下面子来给本组的同学和老师扣分。
就拿小C同学来说吧。他常常在课下问我问题,争取获得课堂奖励分。课堂上,他也学会了积极主动提出问题获得奖励分。这个过程中,小C同学的精力,不管是课上课下都集中在给自己和所在小组得分上,随便说话的毛病竟然逐渐减少或消失了。
一次,我给小C扣了一分。下课后,小C偷偷跑到走廊上一个人抹眼泪。我正好发现了着一瞬间,上前主动安慰他。
以前,我多次抽出宝贵的讲课时间来(可以说耽误全体同学的时间),专门提醒他不要随便说话,他没有在意。这次,一个小小的扣分,就让他难过得流泪。因为“加减分”制度中,有小C与小组乃至整个班集体同学、老师间的情义在起作用,并非以前干巴巴的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