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礼仪,让内心有个更好的朝向

(2017-08-09 22:04:19)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718:礼仪,让内心有个更好的朝向

我似乎对传统文化中关于礼仪的内容,更加关注了。因为过去的我,对于这些东西疏忽的太多了太久了。

孔子说,做人处事不仅要有一颗恭敬心而且时时处处合乎礼仪规范才真正称得上“善”。纵观自己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好心办坏事的事情太多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逼迫我不得不在礼仪方面狠下功夫。

一、礼仪文化中的心理疏导

在禅修班学习,一个专家在授课的时候,提到中国的教育心理学就融会在传统礼仪文化中。

比如,“人而无仁,如礼何?”这句话就是说,在礼仪形式要建立在一种悲悯情怀之上,否则那就是一种自欺欺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则是告诉人们内心状态的调整要与一个人整体素养的提升结合起来。同时也告诉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不同状况下的心态看一个人的修养。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上达”,则是从一个人对待身边人和周围环境的态度上,去观察了解一个人,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提升自身修养,要如何与周围人相处,要如何正确对待各种不同的环境。

古代《论语》文化,也指出了人生修养方面的一个正确的朝向和原因。如“求仁得仁,焉得怨”,则表明了一个真正的仁人志士襟怀坦白不怨天尤人的真正原因。透过这句话,看出了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是一个严格自我约束管理的人,是一个努力经营提升自己人生价值的人。

二、礼仪文化,虽含蓄却作用重大

礼仪文化,虽含蓄却作用重大。

仅仅有一种好的内心状态是不够的,还要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才是完善的。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种含蓄美。这种含蓄美,并非模棱两可莫衷一是,实际上在具体环境和场合下礼仪规范的要求是非常具体的。

这种礼仪规范作用非常大,乃至于诚信并列。《论语》中有这样两句话:“不学礼,无以立”;“人无信不立”。这两句话,说的是一个人能否立足于社会与礼仪规范的习得至关重要。

“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者,其如示之斯乎!”指其掌。这两句话,则进一步指出正确认识并践行礼仪文化,是治理好国家乃至天下的根本文化。

从传统文化来看,真正的礼仪文化是一种基于一种悲悯情怀基础上的在与他人和整个团体交往中的语言行为方面的一些恰到好处的表达方式和内容。涉及的内容,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小事细节,也可是关系到国家乃至天下的大事和重要环节。

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规范,不是仅仅为了墨守成规,而是汲取其中的思想文化精华,更好的服务于个人和团队的成长或者发展。

对传统优秀礼仪文化的传承,不是桎梏自己和他人,而是“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的相互帮助和成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