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715:“惜福水”,愿幸福随你而来

(2017-08-06 16:11:08)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715:“惜福水”,愿幸福随你而来

七天的教师禅修夏令营生活,二十多次在博山正觉寺的斋堂用餐。习惯了饭后用热的白开水将碗上的油迹和饭粒冲刷干净。

回来后,感觉自己与家人和周围的人,在这一个细节上就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说过,一件事情重复二十一次就会被牢牢的记住。这个饭后冲洗碗的习惯,就这样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中。

一、神奇的“惜福水”

寺院的师傅们称这种冲洗饭碗的水,叫“惜福水”。在这里用餐的人,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至不到十来岁的孩子,都严格遵循这个习惯。

夏令营期间,在正觉寺有近六百人同时用餐。每餐下来,没有带有油迹和饭粒的一千多个碗,就要少用很多的清洁剂,也减少了食堂工作人员清洗餐具的劳动量。

“惜福水”,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名字。一举三得,我不禁佩服法师们的智慧。

法师们传承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很多人都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俭以养德。

学校食堂的餐厅里,也写着“珍惜粮食就是惜福”的大字标语。但是,我仍然看到不少人将吃剩的饭菜倒入了垃圾桶。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

同事告诉我,他到一所高校进修,只有他用的餐具吃过饭后是干净的,周围同学的餐具中都有不少的饭菜。因为他的特别,餐厅的服务人员曾经盯着他看,眼神中流露出一种赞许。

禅修班学习期间,法师妙兆讲了他们到饭店里用餐的故事:他们那伙人用餐后,餐具基本不用刷了。

二、浪费食物,就是对劳动者的不尊重

我知道吃不饱饭的滋味,我体验过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干过农活,知道其中的辛酸苦辣。

只是我的肠胃不好,菜肴中的肉食品常常被我剩在餐具中倒掉。有个年轻的同事与我供餐时,常常帮我吃掉一些肉食,也算是减少我的一份负罪感。

记得以前有一则广告,仅中国的一个大城市,一年餐桌上的浪费就是2000亿。我生活在一个普通的乡镇,参加一些喜宴,每次宴会结束,餐桌上都有近三分之一多的菜肴没有被食用。

这些喜宴,要么是孩子升大学要么是孩子结婚或者年轻的同事结婚。按说,这些喜宴,是人一生大礼仪中的重要的一个环节。中国人将孔子尊为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的集大成者,千万不要忘了孔子有句话——“人而无仁,如礼何”?

什么是仁?我想每个人都不会否认,仁就是每个人心中的那份悲悯情怀。对浸透着劳动者心血汗水饭食的浪费,就是对劳动者的不尊重。

有人曾经这样总结浪费的根源:一种是因为用公款吃喝,一种是因为爱面子,一种是因为溺爱,一种是因为曲意讨好客人以获得某种实惠或利益。

静下心来想想,不管是哪一种,都是一种热热闹闹堂而皇之的害人害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