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02:临摹,为了美好遇见的传承
(2017-07-21 12:46:09)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702:临摹,为了美好遇见的传承
去年一个学期里,我一直坚持先听孙翠苗老师的课后再上自己的课,大概连续听了孙老师六十来节课。这种课,可以形象的成为“临摹课”,当时我称之为“嫁接课”或者“复制粘贴课”。
“有次有个来实习的老师,也是这样:先听了我的课以后,再去上课,效果还不错。”政教处主任张峰老师这样说。
“我也知道有些年轻老师这样做过,坚持先听课再上课。赵老师,建议你写一下听课学习这方面的文章,希望给更多的教师启迪。”校长许修军老师这样建议,我感到心头一热。
一、见缝插针的“临摹”,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
我一直在写,但是没能形成一篇像样的文章。
60多个,近二百页听课纸的记录,还有十来篇听课随笔,都是我曾经感悟的真实记录。知道今天,曾经的一幕幕还时常浮现在我眼前。
没有在孙老师支持帮助下的“听一课,上一课”模式,我不知道这一年的教学如何走过。就像是中国的人民军队,不可能没有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个经历一样。
假期里,跟着高建明老师学习国画牡丹,进入了一种远离学校教学生活的别样的境界。临摹老师的画,自己作画,两种状态的不同,让我想到了自己的“临摹课”。
临摹老师的画,千方百计的解读老师画的结构用笔和其中的精气神;自己随意画的,虽然轻松但对比临摹的画就逊色几分。我曾经扪心自问:我听孙老师的课,就是为了弄清楚其中的重点难点和知识梳理过程吗?是,但不全是。
临摹老师的画与自己独立作画两者不可偏废,如果没有对于老师画或者名家绘画的临摹,自己的绘画很难有真正的提升。实际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不管是新入职的教师,或者是由于教学内容方法标准乃至学生调整变得相对陌生的教师,如果有一个可供临摹的师傅的话,好好的把握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有人可能说,我一直教着,不用什么临摹。我举这样一个例子,就是已故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他的书法作品家喻户晓,他即使到了晚年也一直坚持“临帖”,就是坚持向古代的书法家汲取书法写作和创作的营养。
我们做教师的,每天面临着许多新的教育教学问题,仅凭我们的经验去应对是远远不够的。很多老师,都感受到相互交流困惑心得和成功经验故事的重要性。
二、临摹美好,随时随处都可坚持的朝向
最近一年多来,我参加了王维审老师发起的叙事者团队。这是一个以共同阅读和坚持撰写一线教育故事为主的一线教师团队,一年多来的读书,观看叙事者中的叙事故事,聆听专家和名师讲座,参与各种征文活动,分享老师们的共读感悟。我的生活工作学习,变得更加充实有意义。
回想一年多来的经历,忽然觉得这不也是在进行一种临摹吗?阅读名著,就是在临摹古今中外教育家和成功人士的教育艺术和成长智慧。另外,叙事者团队中的相互学习,也是一种方式方法和意志品质和精神信仰上的点点滴滴的临摹。叙事者团队,将这种临摹称作抱团取暖。一个人的身上的温暖和光,可能微不足道,但是一个巨大的团队凝聚在一起形成的温暖和光,就是一种不可低估的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每天坚持阅读二十页以上的书本上的内容,每天撰写有自己心动的心路历程和教育故事,实际上也是在进行着一种不足为外人道也的临摹。这种临摹,就像是我的听课,虽然一天天的坚持,在外人看来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但是我可以知道自己内心和外在情绪念头言行中发生的种种变化,这些微不足道的变化积累着集聚着,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慢慢的就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临摹中首先要有一种鉴赏水平和能力,要做出正确的评判,其次要有学习的激情,即带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投入到这种学习中去,这样才有学习成长的动力,这样容易让自己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容易让自己发现他人和社会需要自己做好哪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最高境界的临摹,是一种美好心态的临摹。早晨,我坐在阳台上看书,唤醒着自己心中的那份悲悯。看着楼下草坪上的各种花木,突然作如此想:同样的青草,可以看成同杂草荆棘一样的让人心生块垒,也可以看到草根青草漫坡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前者颓废消极,后者阳光向上,天壤之别不言而喻。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就是在天堂和地狱之间行走。如履薄冰者,时刻警惕着坠入地狱的危险;误入地狱的磨难,诠释着保持警醒的美好。珍惜人生成长旅途中一次次值得临摹的机会,那是通往美好和幸福的阶梯和大门。感恩种种美好的遇见,并珍惜今生种种成长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