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71:愿你,相遇最美的自己
(2017-06-23 17:11:54)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671:愿你,相遇最美的自己
从考试结束的那一刹那,学生的考场发挥已经尘埃落定,也就是说考试成绩就确定了,只是我们还不得而知。
严格而言,从那一刻就该考虑的就是下面的路该怎么走?不管是文化课学习,还是自己身心健康成长。
理念这样告诉自己,但是那颗因为迎接考试被刺激过的小心脏,还是噗通噗通跳得厉害。考试后结束的近十天的时间里,我几乎每天都在写着与学生成长有关的故事。
一、诗家清景在新春,细柳才黄半未匀
走近每个学生,很难。
也许是结业班吧,每个同学都不苟言笑。即使那些俏皮一点的学生,也稍稍显露一下就收拾起自己俏皮的尾巴。
当时,我有一种感觉,这些学生比我还心事重重,给人一种少年老成的感觉。
我努力从学生的一颦一笑,一个细微的举动,一句话中,努力触摸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的机会,非常少,当然也与我捕捉这种机会的愚钝有关。
记得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先生说过,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更多的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特点。
为了上做到这一点,我选择先观摩优秀老师的课再上自己的课,从教师的授课角度尽量达到最好。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主动接近我听课所在班的学生。因为我不给他们上课,交流更加直接。问他们几个简单的问题,看掌握情况,观察他们听课写作业和回答问题的一些细节。
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里,都有一个学习上进的春天。我却在这个春天门外,寒风呼啸飞沙走石。每天追随叙事者的阅读和撰写教育叙事,点燃自己的职业激情,一次次走近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春天。
只有那几个玩心没有褪尽的学生,时而暴露出他们天真顽皮的本性来,我才觉得这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更多学生是紧张忙碌着自己的作业,没有半点分神的闲暇。我真的不忍心打扰他们这种近乎禅修一般的精进向上的状态,只是在细微的察觉中慢慢走近这些学生的心灵世界。
距离一旦近了,我就感触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不同特点。
二、“识记”每个学生,让我这个“属鼠的”(转身就忘的人)下了些苦功夫
为了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在今后的工作中因材施教,我开始努力识记每个学生的姓名和学习特征。
我从班主任老师那里,得到了学生注册学籍用的照片,将照片存在我手机里。我在每个照片旁写了同学的姓名,课余或者周末的时候,就拿出来识记一番,连同学生的一些学习特征状况。
随着地理复习的深入,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同,在课堂上提问指导就要有相应的针对性。我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
比如M同学,只有D水平的基础,如果我在提问中问他一个中等难度的题,不仅让他感到难堪,导致减弱学习信心,也耽误课堂提问时间。N同学,学习基础好,稍微有些懈怠,如果我要激励他一些,需要提问一个不超课标又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果,我不了解这个情况,提问了一个一般问题,对于学生N正视自己学习中的问题就没有丝毫帮助。
熟悉了全班同学情况,我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抽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为全面分析课堂教学得失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
这一年的上一个学期,我常常叫错同学们的名字。大家对于我这个小老头大概已经失望了,就是老师永远不会记住他们的名字和学习状态。
我感受到了这种危机,于是与同学们一个约定,就是熟记每个同学的情况,随时与同学们有效的沟通交流。说着时候,我从衣兜里掏出手机,举在手上,告诉大家:“同学们的照片,都在我的手机里,有空的时候,我就认真熟悉记忆!”
“哇——”,有同学这样了一声,教室里也有一阵小小骚动。我觉出自己措辞的不妥,连我也觉得有些局促。我一个小老头子,时不时的掏出手机看这些少男少女们的头像照片,这是怎么回事啊。
听到同学们的惊叹嘘声,我笑了,笑得像个孩子,大咧着嘴,几乎要笑出声来。
走在放学路上,我想到某个学生(根据姓名)的情况,但是他的模样我记不准了,就立即拿出手机来看一下。课堂上或者课下,某个同学的表现需要关注,但是忘记他的姓名了,我也会在方便的时候抽空看看照片,将人和姓名对上号,甚至要联系他最近一段时间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评估,考虑在教育教学方面怎么样管理引导。
在家里,爱人看到我时常看手机上的照片,就知道我在熟悉学生。同事们,也知道了看手机多了一项内容,就是“识记”学生。
“识记”着“识记”着,我慢慢的与学生更熟悉了。
三、不舍,愿你遇到最美自己的动力
“没想到地理老师这样看我们!”班长Y看了我的日志后,这样说。
“识记”学生,在一般老师那里可能觉得很容易,在我却是极难的。我可以记住篇文章中的人物故事细节,但是很难记住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大致整体状况。
我开始利用自己善于关注细节的特点,撰写一些学生成长故事的文字。
班主任知道了要去看了,后来语文老师也看了。虽然我的文字缺乏文采,但是他们看出了我的努力和认真,有时甚至是一种勉为其难。
“赵老师,你有灵感就写,没有灵感就不要硬写!”熟悉的T老师这样劝我,并给予我中肯的建议和意见。
“是啊!我也感觉自己是逼自己。”我感激同事的爱护,心里热乎乎的。但是一想到那些优秀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们,对于所教的学生是娓娓道来,让人觉得如同站立或者活跃在你眼前,我就鼓足勇气继续写下去,以水滴穿石绳锯木断的精神。
写着写着,每个同学在我心中活起来了。他们的点点滴滴的闪光点,他们的小不足,他们的成长中的时刻变化着的一切,也随之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里。
有些东西,我能感触得到,但是我无法把他们变成文字。只要需要,我会通过一些方法方式表达自己的一些思想理念和情绪出来,一边更好地与学生交流。
当给同学们上最后几节课时,我就将当成一种告别。告别同学们,也可能是告别结业班的讲台。五十岁后的我,竟然对这些孩子们有了一份莫名的不舍和留恋。
最后一节课,我给同学们讲了“告别语”,赢得了同学们一学年来最热烈的掌声。走出教室的一刹那,一个学生将一张写着字的纸条放到我手中。
我也很激动,眼睛有些潮湿。走到没人的地方,我打开纸条,就像我千方百计掩饰着的一份情感一样。六七行隽秀有力的字映入我的眼帘:
老师,/谢谢您这一年以来对我们的教导和帮助。/您也辛苦了,
/
纸条的后面,没有署名。这是仓促间从日记本上撕下来的一张纸,其中还有三两处涂改的痕迹。
不舍这份师生缘的,何止是同学们,更是我这个老头子。这种不舍之情,是随着年龄慢慢变老越来越严重了。
写下这些,是为了所有在毕业或者期末或者其他特殊阶段需要分别的师生们的共同的美好情感。写下这些,是为了更好的前行,愿你在前行中遇到最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