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55:《论语》进课堂,助力生命成长
(2017-03-30 16:59:01)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555:《论语》进课堂,助力生命成长
一、挖掘身边人身上的优秀文化基因
首先,教师要学习孔子海纳百川的襟怀。
正确的评价自己,确定自己在师生学习共同体中的地位。“十室之内,必有忠信如丘者”“朝闻道,夕死可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教师要努力从周围的人身上看到真善美的闪光点,并结合《论语》文化努力弘扬。让这些闪光点与古今中外优秀人物身上的美德进行对接,实现一种正能量的进一步挖掘和激活。
二、挖掘《论语》中的教育教学智慧
子以四教:文、信、忠、行(选自《论语》)。
文,可以理解为典籍,就是我们今天泛指的教材。一切对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益的教材,都可以归于这个范畴。
信,为诚信。“人无信不立”。教师要以身作则,从说话做事各个方面培养学生树立并践行诚信意识。
忠,即忠诚。孔子是不提倡愚忠的,《论语》中有言“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可见孔子更是以一种各守其本分的中庸之道来看待君臣关系的。这种忠诚,更是对社稷、对天下、对正直君主的忠诚。
在做人做事方面,不偏听偏信,在情绪念头言行方面树立一种海纳百川的悲悯情怀。把对他人和社会有益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做到一种极致,就是一种最好的自我完善和提升!
行,即情绪念头言行,常指那些在他人社会中树立自身形象的举止。不断自我纠错和自我完善提升的行为,需要一种优秀文化的支撑。《论语》文化,就是这些文化中的佼佼者。让《论语》文化成为一种严格自律的力量,成为一种成长的助推器!
三、传承《论语》文化,是为了更好的前行
让《论语》文化,成为一种精神支柱和信仰。
在课堂上传承《论语》文化,就要传承其中文化精髓,让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师生都要拥有一份对他人和社会责任的担当,要拥有足够智慧和毅力。
很多时候,我们用一种政治的经济的目标代替了我们的精神信仰。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也会在无意识中用考试目标模糊了我们的精神信仰。
精神文化信仰,应该是不漠视以上目标的一种精神支柱和信仰。
“不仅有眼前的苟且,我们还有诗和远方!”,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诗和远方,就是我们精神支柱和信仰的另一种形象的表述。
有了这种精神支柱和信仰,我们就可以不被眼前的困难挫折苟且,像一个真正的正道直行的士那样,不断磨练并形成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付出奉献并快乐成长着!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上达”,不仅是孔子崇尚的极致,也是我们心向往之的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