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让课堂上自然流淌着人性的美
——读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
我是一个笨笨的人,读一本书,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一句话一句话地念,一个意思一个意思地想。读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也不例外。
其实最早读张文质先生的作品是《唇舌的授权》,感觉里面的句子真是契合心灵。那一小段一小段的语言,真实,质朴,哲理,有蕴含,直击时弊,穿透纸被,射中柔软心灵。又觉得这种写文章的方式很像《论语》,不仅哑然失笑。
这个月,读《教育是慢的艺术》,篇篇好文,特别是其中《教育是慢的艺术》中的35,读来特别感动:“我坐在一个又一个教室之中,我想的最多的就是每一个人,一个又一个的人,有时我甚至会忘了自己确切的“任务”,而把目光长久地落在某一个孩子身上,我发现在自己的目光中,常常洋溢着父亲式的忧虑和悲情,有时,课堂上一个微小的成功也会让我眼睛湿润,情绪难以抑制——我知道,我期待的就是每一个孩子幸福、充 实的童年生活,课堂上淡淡的、自然流淌的人性的美。”
“淡淡的、自然流淌的人性的美”让我心灵柔软,眼睛湿润,诗意的句子。
我想起一个故事:暴风雨后的早晨,一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昨夜的暴风雨把无数条小鱼卷上岸来,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的。
我们总是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中国教育的问题,是体制的问题,不是一个人,一个教师能改变了的。”我们被挟裹着,泥沙俱下。冗繁的检查,疲惫的应付,走马灯一样的模式,你方唱罢我登场。学习,备课,上课;自主,探究,合作;评优,考核,晋级……我们被压得透不过气来,然后把压力变成分数转嫁到学生头上,忘记了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一个“人”,一个一个孩子,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而只盯着“分数”。
分数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一个一个“人”的慢慢,慢慢长成。思想的,身体的,生命的,意识的,灵魂的慢慢滋养,浸润,鲜活,壮硕,独立,成为一个挺拔的“人”。
把目光长久地落到一个孩子的身上,“目光中洋溢着父亲式的忧虑和悲情”,洋溢着母亲般的宽容与慈爱,为每一个小人的成功欢欣,为每一个小人的喜悦微笑,快乐着每个学生的快乐,幸福着每个学生的幸福,忧戚着每个学生的烦恼。尽自己的所能,和身边的每一个孩子经营他们自己的充实、幸福的童年生活。
让自己的每一堂课上都流淌着淡淡的、自然的人性美;让每一个教学工作日,都被会心的微笑和心灵的交融丰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