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44:从“长大了,决不当教师”说起
(2017-01-09 15:49:16)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444:从“长大了,决不当教师”说起
青春期的时候,头脑中有很多如梦如幻的东西。其中有个愿望,就是“长大了,决不当教师”。
现在想起来,我仿佛看到一个初中学生在家里的床上午睡,翻来覆去睡不着时总在重复一个念头,就是“长大了,决不当老师。”
原因很简单,就是看到身边的同学很少有服老师管的,即使自己尊敬老师,也帮不了老师的忙。这些孩子们,与老师是欢喜冤家——但愿自己别做教师,做了教师拿这些与自己的同学一样的孩子们真的没辙。
直到三五年前,这个“长大了,决不当教师”的愿望的痕迹才被我渐渐抹去,到现在荡然无存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实际上是一件非常甜蜜的事情。
一、 探究其中的根源
造化弄人,我十五六岁就考取了山东淄博师范学校。我的人生,注定与教师这个职业有着不解之缘。
身边听到的都是一些正面的教育,萦绕在耳畔的歌声也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长大后,我怎么就成了你了呢!”一想到这个,我就有一种革命烈士慷慨就义大义凛然奔赴刑场的感觉。因为我骨子里有个很强烈的声音,就是“我是一个好学生,但不是一个好老师。”
我的心思被教自己地理的秦克铸老师看出来了,临近毕业,秦老师把我叫到他跟前,不无担忧的说:“这一级同学,我就担心你,怕你胜任不了教师工作——你太不爱说话了,也不会与人交流。”
听着这话,我的眼泪快流出来了。怎么办呢?我也没有选择!
我不爱说话,是因为我觉得自己没法面对自己的人生和即将来临的工作。
我们是84年毕业的师范生,找工作不是问题,但是我却对前行的路充满了恐慌。有喜悦吗?坦白说,有。那么年轻就有一个个学生称呼自己“老师”,确实心里美滋滋的。但是我的这种喜悦,犹如沙滩上的楼阁。我怎么去对得起这个称呼,怎样去面对自身和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呢?
现在想来,那个时候,我不知道改变自己,我没有一种完成自我教化提升的文化,也不知道怎样利用一种文化去影响教育身边的孩子们。
后来秦克铸老师成了教育专家,在报刊上撰文,培养一名教师在前苏联要用六七年的时间。大概有三年学习一些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用三四年的时间进行实际训练。后来,我非常喜欢看《士兵突击》,大概我自己就应该经过这样一种训练。经过这样一种死而复生,才会真正懂得身体力行影响带动身边的孩子们。
那个时候,我没有阅读这么多的教育专著和人文作品,遇到问题,就想到曾经教过我的老师们的种种“悲剧”性的情节。我自己不会灵活的处理生活和人生中的问题,也没有从其他的渠道习得这样的经验。我总觉自己缺了重要的一个成长环节,就像是一株树还没有长大就被用作栋梁了。
不管从事班主任工作,还是从事单纯的教学工作,我都是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如果有应试教育下的成功,那都是“瞎猫碰上死耗子”。
失败中,我非常注意看周围领导同事甚至是学生的脸色,我变得极其容易受暗示。曾经是考试才子的我,忍受着一种让我无数次感受屈辱而很少得到成功的工作。
如果说曾经教我的教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话,那么我是让自己冒烟,不但自己灰头土脸,也让周围的人被熏着。”
有时我常常耳边回响着一首广告歌曲:“我就是害虫,我就是害虫……”我有时甚至想:自己为什么还死皮赖脸的活在这个世上,让自己讨厌自己让别人看不起自己。这个过程中,我常常想到的是,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必须有一技之长。
那个时候,我就想:既然自己不爱说话,也不擅长说话,那就写吧。
在写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思想精神和知识文化技能的贫瘠,发现了自己德行修养上的不足。
在我一次次冲刺学习第一的道路上,我的丰盈的精神和高尚的境界都被搁置了。以致于,当我需要他们的时候,已经找不到他们究竟在什么地方了。
这是一个老师最可怕也是最可悲的地方,这也是我“长大后,决不当老师”的愿望的根源。
二、 开始丰富自己的的业余文化生活
我的业余爱好少的可怜,出了打乒乓球就是爬山了,对了还有一个最大爱好就是读书。
大年初一,人家在那里热热闹闹的过节日,我会觉得捧读一本书更有趣。
不喜欢读书的人,都说我是一个书呆子。真正喜欢读书的人,都看到我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因为我只是在通过读书逃避着这个我不愿意混迹其中的世界和社会。
在参加工作几十年以后,我发现自己读的书对于自己入世出世都没有多大帮助。
可是除了读书,我又能做些什么呢?
我想,自己就是孔乙己,但是自己不好喝酒,也不好穿长衫,也没有写得一手好字,也没有去偷人家东西过日子。自己像极了《范进中举》中的范进,但是没有范进对于考名的狂热。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比被人吊起来打的孔乙己更难受,比挨了屠夫岳父两个巴掌的范进更加不堪。
记得我参加学生新年庆祝活动,献上的节目竟然是背诵一首唐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记得我在十岁的时候,就拿着快板说上二三分钟,大概三五百字的快板词。我有时觉得自己就是在倒退,虽然我还是年富力强。
终于有一天,生活和工作中似乎到了一种绝境。我开始绝地反击,我没有别的本事,死记硬背吧,背什么呢?唐诗宋词元曲先秦散文《诗经》《离骚》。
当我背诵过《离骚》后,同事说我“不简单”。这也许是自己最自豪的事情,于是明明知道这背诵没有多大的意义,当我在困境中时就开始继续我的背诵之旅,以致于走到诵读的深处高处广处。
知道我后来能背诵三五万字的经典,我开始有了在写作和说话上感到有底气的地方。
这个时候,有个兄弟直言不讳的告诉我:“你这都是在搬弄人家的话,没有自己的东西,就是人们常说的两脚书橱。”
我发现了这个问题,要有自己的东西,就要将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搞好,从中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这样说出来的,才是自己的东西。
我为了赢得这份尊重,我努力将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做得更好些。前行的路是坎坷的,但是也让我在碰碰撞撞中有所收获。
也就在三五年前,我发明了“自信自律助人”,发现这就是自己和自己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一个法宝。帮助引导别人,自己做人,都可以从这六个字上去思考努力和践行。
有个朋友给我留言:“在找到真正的教育之前,这样忽悠一下学生和自己也是一个办法。”
这是“忽悠”,但是我从事“忽悠”是认真的。每次忽悠,也都是全身心的参与,每次付出后都有或大或小的收获。虽然微乎其微,但是我终于在自己的教育园地里找到了属于我自己劳动成果的真正的收获。
2016年,我参加叙事者,有了一种浴火更生的感觉。因为,我在这里看到了一群比自己优秀但是显然是志同道合的人。
有人觉得我拼命,有人觉得我文字中有一种年轻人的感觉,因为我沉睡的一切,被一种文化的力量和一群人和一群人成长的故事召唤着,有一种忽然被唤醒裹挟着一起前行的感觉。
在这个过程中,我重新思考了知识技能(这些考试内容)和人文素养和生活工作学习等实践能力的关系。在种种或对或错的思考实践中,我慢慢接近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结束语
我童年时有了“长大了,我决不当教师”的想法,以及这种想法在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以后常常出现在我的回忆里,不是我不愿意为孩子们的成长服务,而是我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只是说我不太会帮助教育带动孩子们成长。
仔细算一下,我的教学生涯已经过去三十二年半了。到六十一岁退休的话,我还能干十整年。
我努力珍惜自己的每节课,就像是对学生说的那样“把最好的自己呈现在课堂上”。我也不断与学生分享自己课上课下最好自己的点点滴滴,分享我走过的弯路和幡然醒悟。其实,当一名教师真的很好。虽然很累,但是我很知足,因为我似乎从中认识和感受到了真正的文化的力量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