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吾言之吾心
吾言之吾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3,069
  • 关注人气:4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436:要答应做《论语别裁》领读人吗

(2017-01-04 16:51:59)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436:要答应做《论语别裁》领读人吗

2016年1月4日中午12点多,徐万晓老师给我发了信息。“赵老师,我们二月份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别裁》,看您对国学和传统文化比较有研究,想请您领读这本书”。

一、回答的理由之一——学生代为决定

看了这则消息,我就是长时间的沉默。我在思考,我站起来看着漫天的大雾在想。我的内心也像这雾一样,没有给我一个明确的答案。

几个同学来还书,我就让同学们替我作答。实际上挺难为孩子的,那些小孩子对我也是一知半解的,让他们承担责任吗?不是的,我是在寻找一种力量。一个小孩子说:“答应吧。就算挑战自己,不要和别人比,只要超越了自己,就无怨无悔了。”孩子们的回答,用上了刚才我与他们交谈时我说话的一种意向。

就是这几个孩子的一席话,让我有了勇气,最终给了徐老师和叙事者肯定的回答。我知道让徐老师老是等着不回答,是不礼貌的。我仓促的回答,也是不负责任的,对自己也是对叙事者。

二、回答的理由之二——寸草心报三春晖

我看了这条信息,没有说话。我在深思,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却不是一个喜欢与人分享的人。或者说不知道与人分享什么,有些书只是一种心灵的触动,很难说出来。这里面有自私自利的思想在作祟,也有一个语言表达能力的问题。

这对于一个一般的读书人,不能算是一种弱点,但是对于一名以传播知识文化技能为己任的教师而言,这的确是一种缺憾。

我在努力改变自己,先是自己改,以后是随着叙事者一起,在叙事者的帮助下改。我翻看自己写的最多的文章,也就是特别关注常常萦绕心头的文章,就是《论语》。

如果说,我自己有人文知识方面的东西,那我真的拿得出手的就是对于《论语》的诵读了和解读了。当然这种诵读和解读,仅仅是在没有熟读《论语》的人们面前——因为自己可以肆无忌惮,即使说错了也没有人知道。好在诵读《论语》的本意,不在我们解读的有多么正确,真正的意义在于我们通过这种诵读和解读更好的做最好的自己。

实际上,追随叙事者,我一直是一个跟在后面跑的人,没有出力,只是享受团队的成果。先是叙事者,通过公众号发表了我的一些文章,再就是通过叙事者这个平台,我的文章得以见报。更主要的是,叙事者帮助我增添了生活学习和工作下去的勇气。我怎么回报叙事者呢?倾其所有,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就是对于《论语》一知半解的解读了。虽然在大家眼里,我的那些解读是些砖块瓦砾,但是却是用我生命和心血凝结而成的一种东西。

不忘初心,方有始终。我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要让优秀文化在更多人心中开花结果。就像群里的老师得了奖或者挣了稿费也发发红包,能陪伴老师们阅读,我快乐。我在学校里兼做图书管理员,我常常想:有真心阅读的人,我愿意为他倒上一杯水,把桌子椅子擦干净,打开阅览室的窗户让大自然泥土和花草的清香蔓延开来。

三、回答理由之三——为《论语》正名

《论语》作为一个记录两千年前人物言行的书,经过后来人记录编辑整理成册。很多时候,《论语》被人解释中出现误读,不是解释者水平不高,而是解读者都是代言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集团利益。他们的这种错误,不是无意为之,而是有意为之。正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以讹传讹,《论语》就被耽误了。我觉得《论语》应该是一部用来净化自身心灵,更好的处事安身立命的教育哲学书籍。不是用来笼络人,不是用来束缚奴役人,不是用来给人找毛病挑刺,而是用来自正其身自正其意的。

我给同样喜欢诵读《论语》正在学习研究哲学的同事张成双老师说,《论语》就如同我们脚下孕育了万物的土地。读中国人写的书,读写中国人的书,我自负的认为没有与《论语》还无粘连的。如果有,那肯定不是写中国的书,那一定是盗用了中国的名字。实际上,如果我们走进一些描写外国的书籍,在关注欧美等国文化中,看到与《论语》相通的地方。在精髓和内在文化的核心部分,都是殊途同归。

我们知道,当年的唐玄奘可以到天竺国去,在那里的最高的学府,与那里佛文化研究践行的泰斗们进行辩论,让那些学究们心服口服。但是我们要知道唐玄奘的文化根基,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就是说,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唐玄奘是无法在与人辩论中胜出的——这就是一个不尊重不懂的传承自己本民族文化的人,最终被人看不起的原因。

当然这种传承,不是固步自封,而是敞开了胸襟吸纳学习外在的优秀文化。实际上,说到任何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都有一个开放的心态,都有一种海纳百川的心态。这就要在诵读的时候,读出来,也就是一个人在自信的同时,要更好的尊重学习别人,这样这种自信才是一种令人尊重的自我成长。

四、回答理由之四——赢得应有的尊重

我最初读《论语》很简单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让自己说的话更有分量。因为我发现一个问题,在家里说话没有人听,因为我是老小,别人看的书多自身阅历也多,不听我的话有道理——因为我是小孩子,在那里瞎说。后来参加工作,觉得自己说的话仍然没有分量,觉得不是个事。亲朋好友节假日聚会,也没有人听咱说。即使有人让自己说,自己说的话也比较乏味。

咱们吃饱了、冻不着饿不着之后,就想得到别人尊重。特别是做了教师这个职业,不是搞发明创造,也不是搞制造,可以用发明项目和产品说话,咱们很多情况下,靠的就是语言文字。后来,我退而求其次,就想——咱不会说,咱写的好也行。别人侃大山咱无法比,咱可以让自己的文章见诸报刊,照样可以赢得尊严。于是模仿着写,写来写去,编辑们给了意见,没有自己的东西,确切的说是没有文化底蕴,没有高度也没有接地气的东西。

当我中文本科毕业以后,最大的收获,就是真正认识到自己没有文化。即自己没有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没有自我教育管理提升自己的文化,没有一种助人为乐乐在其中的文化。我这个时候的感觉,就如同自己赤条条的站在台上,却一丝不挂浑然不觉的状态。我想《皇帝的新装》中,那个皇帝在听到小孩说出皇帝没有穿衣服时,人们开始关注皇帝没有穿衣服时,那种状态与我当时的心态类似。

我常常一早一晚,让我接受一种文化的浸润。

因此,我现在每天,上班以前总是先做好一件事情,就是让优秀的文化将自己清洗一遍。每天上床睡觉之前,也让这种优秀的文化浸润一遍,就像睡前冲个热水澡一样。白天出门前的清洗,是为了让自己干干净净更好的做人;晚上的清洗,则是对得起包容我昏昏沉沉睡去的一切。

五、回答理由之五——文化传承中的一种力量

在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与同事卢乃君老师在谈论类似一个问题。就是他发现学校里几个优秀的年轻教师,在走进教室之前要首先做一件事情,就是“变脸”。这种变脸的过程,就是首先让一种文化影响自己,接下来让自己的这种文化,通过教师的脸面传递给同学,受到一种无形的文化的力量。

我们也知道,一个优秀的教师,往教室门口一站,教室里立即鸦雀无声。一个没有经过专业文化训练的老师,往往没有这种魅力。说句实在话,我没有这种魅力,我在努力让自己有这种魅力。我们群里常说,要有温暖,有光,有一种心灵的朝向,就是一种文化的力量。怎样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一个优秀文化内化的过程。

孔子很尊崇的一个人,叫遽伯玉,是卫国的大夫。他就有这样一种魅力,就是朝野上下,都看他的言行倾向行事,因为他的态度和选择常常是正确的,不管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自身而言。遽伯玉怎样具有这种魅力呢?说到底,就是一种内在文化修养功夫。据说,他每天都会反省自己的不足从而达到提升自己的目的。他从二十岁起,就有了这种文化自觉,后来一直坚持下来,终生不辍。

也就是对于一般人而言,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忽略的细节,遽伯玉做到了关注分析并不断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应对。他的这种准确的判断和应对,来源于他的持之以恒的关注评析,因此有了他对朝野一切事物有着更高的更具有前瞻性的判断性和选择能力。我想在我们群里,我们的群主王维审老师,就有与遽伯玉类似的品质。不仅我们群主有,我们每个优秀的叙事者身上都有,你去回顾自己的点滴进步,哪个进步不是自己有了更多的关注思考和改进取得的呢?

正所谓多劳多得,天道酬勤。

结束语

答应了,觉得前行中有了更大的压力和动力。

我想到了让学生到黑板上板演的事情,就权当是叙事者让我到黑板上板演吧。

希望自己在叙事者各位优秀老师的关注下,自己有更好的成长和进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