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46:趟过诵读那条河
(2016-12-28 11:19:26)分类: 公众号发表文章 |
NO246:趟过诵读那条河
——“非常教师”征文第二篇
诵读,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背诵,一是一般的阅读。因为有了熟读成诵,这种阅读便多铭刻心髓。
诵读常是小孩子的事情,这个时候背得快,且受益终生。我的诵读是在中师毕业参加教育教学工作以后,是教而后知困的时候——说起来是一种补课。
当然溯本求源,诵读的兴趣产生于小学中学时代。
一、 播下诵读的种子
小学时,遇上了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李续发老师。他从小学一年级(73年),一直教到恢复高考的第一年(77年),他考取了师范学校离开我们去念书了。
他带着我们绘画,用“打格子”的方法。就是在人物像上,打上匀称的格子,在我们绘画用的白纸上,也依次打上格子,一一对应地描画,最终画出来的人物有几分像。
那个时候,我记得自己描画的样板戏《沙家浜》中的人物郭建光。
这种绘画没有培养我的绘画能力,却养成了我细致观察的好习惯。
李老师非常重视教我们诵读,他从教我们朗读《我在大桥望北京》这样一篇课文。他非常投入,不断的纠正我们的朗读,不断提出改正的具体要求。
李老师,是个笔杆子,自己写对口词、快板、三句半,让同学们表演。
我最得意的事情,就是打着快板有表情带手势地把几百字的快板书说下来。记得77年的寒假里,我有幸在家里的小喇叭里听到了有线广播中我说快板的声音。
到了初中,我常常担任领读。我与路慎同同学一起,领读了贺敬之魏巍萧伯纳杨朔等的不少的诗歌散文。
二、 参加工作以后,被逼走上诵读之路
84年中师毕业,参加工作,常常动笔写出些心中的烦恼困惑。心中似乎万语千言,落笔时才觉搜肠刮肚也写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
87年到93年,连续六年的函授学习,让我更加明白了我听说读写能力的不足。
为了提高我的语言的凝聚力和表现力,我翻烂订阅的《诗刊》和《星星诗刊》。在编辑老师的建议下,抄读一本散文集《闪光的珍珠》,里面有十几篇精短散文,让我从头至尾抄了一遍。抄读中,我也写出了零星的小诗和散文,终于见到了在市区县发表的文章。
为了更好提升自己文学素养,我开始背诵唐诗宋词,“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从四句以上的短诗,到几十句数百句的长诗。我忘记了背诗的初衷,陶醉在诗歌的文化长河中。
当我尝试着写些东西的时候,各位老师编辑指点,让我明白,我头脑中的东西,有着太多老套僵化的东西。写出来的文章和说的话,缺乏新鲜内涵。这种费劲心力的创作,充其量只能算是小学生“好人好事”类作文。面对这个现实,让我感到锥心的疼痛。但是我庆幸,离自身真正的问题越来越近。
三、走上诵读经典之旅
2007年暑假,聆听了陶继新老师《做一名幸福教师》的报告,我产生了阅读的头脑风暴。我利用暑假寒假等时间,认真阅读了西方人文三名著《十日谈》《堂吉诃德》《莎士比亚文集》,同时看了《复活》《简爱》《飘》等名著。面对西方名著,我觉得自己只能是个匆匆过客,我开始抄读背诵《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等全文和《古文观止》前四十篇和《诗经》中近一百篇。
能诵读数万字经典的我,却变得抑郁了。
抄读《金刚经》,只是让我看到有个更加优秀的我的存在,让我有了一种希望。但是我找不出来这个优秀的我,他与我若即若离。
后来,我抄读《坛经》,身心中惊出一阵阵冷汗。实际上,在我的知识文化系统中,由于自己的自私和误读有着太多似是而非的东西。这些有着太多具有文化毒素的东西,不仅影响着我的写作,甚至对我的工作生活乃至人生的方方面面都产生着这样那样的负面影响。
四、 佛文化的介入
大概是2010年,我有幸看了陈大惠老师的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视屏,并仔细观看欣赏了净空法师的一些讲座,翻看了《了凡四训》,产生了一睹《华严经》的强烈愿望。
《华严经》,我至今没有看到。但是有幸在淄博正觉寺中,请到了《地藏经》《楞严经》等经典文集。近六年的时间,我几乎天天手不释卷。
《地藏经》几乎读到上千遍,《楞严经》全文大概六七万字,我能诵读其中的万余字,最近三年这万余字的《楞严经》的重要段落早已熟读成诵。诵读的过程中,我感觉到对这些经典是茫然无知。就在这种无知而诵读的过程中,我逐渐找回自己身心的原生态,也就是慢慢找到初心。
各种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汇碰撞,让我心中的文化体系产生了并不断产生一次次凤凰涅槃浴火更生的过程。在这些优秀文化关照下,我自己每天都在“照镜子”,不断做着自己身心的清理工作。虽然仍旧污垢斑斑,已是大有改观。
六、 叙事教育,专业成长的突破口
2016年新春,遇到王维审老师组建的叙事者,遇到一起追逐教育梦想的才华横溢的老师们,遇到一起撰写自己教育成长故事的一大家子人,确实是我人生的一大幸事。
作为一名老教师,工作生活家庭自己疲惫的身心等各方面的压力,必须学会担当能够担当。“叙事教育写作”,就像在我心头打开了一扇天窗,让我豁然开朗。
实际上,叙事是我最不擅长的所在。而这是我找出自身问题提升完善自己必经的路口,就是险关天堑也要变通途。我跟着王维审老师,跟着叙事者优秀管理团队,跟在优秀叙事者后面,开始了我的艰难跋涉。
像挤牙膏一样码字,像脱胎换骨一样的形成每日一文。自己在用生命写作,没有智慧艺术,更多的是拾人牙慧。我的努力向上的改变,赢得了家人领导同事和学生们的支持。每日一叙中,我恍然觉得每天诵读的经典中多了一部就是《成长中的赵成峰》。
《成长中的赵成峰》这部经典,用生命作笔,用悲悯激情播撒文字,用乐观幽默做成好看的模板,用岁月时光将其修订成册,以携手前进的方式分享共读。
记得有人说过,一个人其实一生都在读一本书,即自己;一个优秀的作家,一生只是在写一本书,也是自己。诵读自己,创作自己,就是生命中最完满的读写。
希望不断润色修改提升完善的关于自己的这本书,有温暖,有光,至少有个有意义的朝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