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31:选“美”,每周一次
(2016-10-15 12:11:24)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331:选“美”,每周一次
参加叙事者活动以后,每个周末都要往群里推荐一篇最好的叙事教育类文章。
自己是这方面挺没天赋的,但是非常努力去写去读相关的文章去做相关的事情。有感触,就写成一段文字。
大概是以每天一篇的模式,一天没写就像是一天放任了自己,虽说不是完全没了意义,确实是少了一个让自己生命闪烁光芒的机会。
一、
一次爱因斯坦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评同学制作的小桌子。
老师手里举着一个小桌子说:“同学们,这是我们班制作的最差的小桌子。”这个桌子,就是爱因斯坦制作的。
这时,爱因斯坦举起手来。
“爱因斯坦,你还有什么意见吗?”老师问。
“老师,这不是我们班制作的最差的小桌子。”小爱因斯坦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
“奥,你觉得还有比这更差的桌子吗?”老师有些好奇。
“有!比这个桌子最差的两个在这里。”爱因斯坦,从自己的抽屉洞里又拿出了两个小桌子,“老师,我一共做了三个小桌子,教给你的是三个中最好的一个。”
筛选自己稿子的过程,让我想到了小爱因斯坦的这个故事。每每想到此,我身心中就生出一种巨大的力量。
因为我的努力,更因为叙事团队的鼓励,我的叙事教育文章文章被几位管理员和编辑老师在“精编”中推送了几次,从《老师,请尊重我的人格》,到《面对“不如意”的学习状态》到《叙事教育,每天必做一事》。
虽然我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但是还有一种当小学生的感觉,每当此刻看着“叙事者精编”和“叙事者聊书”中推送的作品,我就像一个小孩子作文被老师拿着在同学们面前念了一遍一样欣喜若狂。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我扪心自问,确实学到了孔老夫子的些许皮毛。
当然,我对于群里王维审老师和其他老师的作品,更是每篇必读,赏读的过程,如同享用美酒佳肴,每次都有这样那样的收获或者触动,就像阅读老师的“下水文”。
可能不知就里的人会说,我也成了“低头族”,但是我实在进行着一种非常严肃认真的学习,是一种抵达内心灵魂和关乎一个教师修养提升的学习。
我想,每天忙碌着工作阅读写作的我,就是一只向往着有朝一日成为一只白天鹅的丑小鸭。也许,我的这个梦想永远不会实现,但是这个梦想和朝向梦想的所有努力,提升了我的生活工作的质量,已经足以让我欣慰了。
生活在这个一个群里,凭借着这个平台提升自己,分享自己和学生一起成长的幸福快乐,让“西天取经”的教育之路,也在自己积极主动努力中,“踏平坎坷成大道”!
二、
我再次阅读自己的文章,已经与写时的感觉不同。
当时的情绪,当时的认识,当时的神来之笔般的表述,一切都是在电光石火刹那间的呈现。
阅读自己的文章,就像解剖自己灵魂的一个切面,观察其中一个细胞的瞬间变动历程。这个细胞是有灵魂的,也就有了一个灵魂的朝向。
回想写作的过程,就是给心灵中的这个细胞输氧的过程,当然不仅输送着让人舒心的氧气,还输送着一种温暖的拥抱和充满希望和期待的东西。
有时觉得,这样的文章有种种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却是自己对自己教学沉溺时的瞬间自救。
再看另外的文章,又从另外的角度进行着对自我河和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救赎。有时又感觉这种救赎还不是很明朗,就像是一觉醒来睁开睡眼不十分清楚的样子。
这个时候,我也关注博友和QQ好友们的点赞和评价,从别人的角度去看自己,在阅读别的老师的文章中,用别人的老师的理念才情和视角看待自己……这时有一种一股清泉融入小溪的感觉,更增添了一份力量快乐和汇入大海的希望。
一个好友最近读研了,常常谈及在大学校园里的不一样的感受,谈及教授们旁征博引和自成一家的授课,谈及同学们的勤奋和博学。我好生羡慕,却无缘奢望。
我想,自己参加叙事者群,也如同做了“叙事教育”专业的“研究生”,王维审老师就是指导我们的“教授”,做“教授”的还有群里的各位主讲嘉宾和“叙事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