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91:《论语》中的悲悯情怀与担当精神
(2016-09-18 16:48:21)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291:《论语》中的悲悯情怀与担当精神
在叙事者中撰写叙事教育,常常提到一个词语叫悲悯情怀。喜欢读《论语》和《史记·孔子世家》的我,想到了具有丰富悲悯情怀和担当精神的人们。
于是想把这种感触写成文字,激励每天都在培养和利用自身悲悯情怀投入教育工作中的自己和同事们。
几天以来,孔子及其弟子们传承悲悯情怀的言行,在我脑海中像放电影一样反复呈现。
一、
悲悯的情怀是人人都有的,只是有些被名闻利养的尘埃淹没了,有些被忽略或者漠视而被轻易地丢弃。
如果教育活动中,没有了悲悯情怀,那么剩下的是什么呢?我感到了莫名的恐惧,剩下的只是被利用和利用他人的一种机器。
我想到在德国和日本的侵略战争中,那些掌握了高端技术的科技工作者,在研制各种杀人武器和摧残人身心的刑具时的魔兽心态。
这种人不仅自己堕入地狱,而且千方百计让更多无辜的人堕入万劫不复的地狱。
教育的责任,本来是唤醒一切民众心中最美好的希望和造福他人和社会的巨大潜能。没有了悲悯和悲悯情怀的缺失,这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相反在自私自利欲望驱动下的知识技能,会将人类推向一个万劫不复的厄运的泥沼。
当自己的欲望能够与全天下人共同分享而不是相抵触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悲悯和仁者境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中这掷地有声的话语,为世人所接受赞同并欢呼。
二、
《论语·子张》:“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不管是执法人员还是一般行政管理人员,发现民众身上的问题差错乃至罪行、不足和伤痛,千万不能有幸灾乐祸的心情。
笔者观看影视剧,常常看到那些执法人员,最后将罪犯绳之以法的时候,既为自己历经艰险终于破了大案要案和悬疑案而庆幸,同时为受害人和罪犯萌生一种深深地悲悯情怀。
《论语》中最后一部分,记载舜在祷告上苍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我们说,舜是为政者具有悲悯情怀和担当精神的典范。
看过《五帝本纪》的人,都知道舜的这种悲悯情怀和担当精神,正是从点滴小事的历练中慢慢积淀中形成的。舜数次成功的躲避了狭隘自私的父亲和后母的迫害,并用包容之心接纳和最终感化了他们。
很多人看过《郑伯克段于鄢》,他除了为了自保玩弄了点阴谋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指责的。当我们仔细对比郑伯和舜的言行以后,才会发现郑伯缺少的正是悲悯的情怀和担当。
《郑伯克段于鄢》的结尾这样描述,郑伯在他人美德感召下,对于多次加害自己的母亲采用了宽容的态度,最终解脱了自己也拯救了母亲。
这就是悲悯情怀的感召力量!
三、对于不幸者的悲悯和担当
这个世界上,不幸者是千姿百态的。
具有悲悯情怀的人,就不是一个势利眼,透过重重迷雾直至人的本心。
公冶长是孔子的弟子,因为不白之冤有牢狱之灾,孔子知道公冶长是无罪的,坦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公冶长。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论语·公冶长第五》
生活中,我们常常面对许多的生老病死之苦,面对残疾人身心中的种种苦痛,面对各种天灾人祸给自己和周围人带来的不幸。面对这些,我们的内心是不是还有当初的那种惊醒和敬畏之情。
在汶川大地震时,我看到了各种志愿者,他们或者捐钱,或者亲自到一线参与救援,或者为之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这是一种什么情怀,这就是一种人间的大爱,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悲悯情怀和担当。
孔子的这种悲悯情怀,还体现在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中。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出自《论语·子罕第九》。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出自《论语·乡党第十》。
结束语
悲悯的情怀人人有,有人珍惜它,将这种情怀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人生的质量在悄然发生着向更好的方向转变;有人抛弃了它,人生就变成了追名逐利的行尸走肉。
记得有人问著名演员黄磊:“您最担心失去的是什么?”黄磊回答:“最担心失去慈悲心。”这慈悲心,就是悲悯情怀的另一种表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