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吾言之吾心
吾言之吾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1,388
  • 关注人气:4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134:文化兼容,根治德育缺失

(2016-05-16 12:13:44)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134:文化兼容,根治德育缺失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学文”,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的道德教育纲领。

中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没有太具体的东西。

不具体,不是模棱两可,而是给解读着留出了一个更加自由的空间,更有利于发挥读者结合实际的能力。

西方文明带给我的,更注重细节具体化和可操作性,通常人们把它称为契约文化。我们的德育建设,是不是可以在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以所在团队和场合特点,将德育内容契约化让每个成员都明白自己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让每个人及时知道得失,让所有在场的人起到相互督促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侧重于外在圆融和一以贯之,西方文明则更关注过程和细节的约定和不断完善。两者兼容,各取所长,则使道德文化建设固若磐石。

                         一、    家庭德育缺失根由及对策

重新解读孝文化内涵,融入与时俱进的契约文化,才是真正把孝德发扬广大。

熟读《论语》的人,都知道文中几次提到孝,阐述了不同层面上的孝文化,孝文化实际上贯穿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之根本,却因为人们在解读上的片面性和支离破碎,让孝道变得愚不可及或者陋不可及。

孝德有几个不同的层面:

第一个层面,“非谓能养”,“色难”。即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父母失去劳动能力的时候能赡养父母,实际上这不是孝,这是一般动物都能做到的事情。”色难“,就是要做让父母高兴的事情难。这是一种成长的动力,学会读懂父母,是学会理解人的第一步。一般一个不会让父母因自己而喜悦的孩子,与人交流相处也是困难的。

第二层面上,就是不要违逆父母,懂得感念。即使父母有不对的地方,也不要与父母顶撞;创造合适的机会和场合对父母进行劝导,即使父母不听也不要心怀怨恨。这是一种容人之量的培养,如果连父母身上的缺点都无法容忍,如何能真正容忍他人呢?

第三个层面,是继承父母身上或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并发扬广大。父母有勤劳朴实与人为善积极进取的美德,自然要继承。如果父母身上的美德有所亏损,自己照样承继了优秀传统美德。舜,就是这方面的典型。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的人物。

第三个层面,是孝德的最高层面。三个层面,如同节节升高的金字塔。基础很重要,如果基础做不好上面的道德建设就增加了困难。

第一层面,由于父母溺爱,本来应该让小孩子帮着做的事情不让孩子做了。或者自己找理由说,让孩子大了以后再说,或者说让孩子先玩得高兴,或者让孩子先写作业。

这里面就有一个父母和子女职责权利义务不清楚的缘故,表面上减轻了子女的劳动或者其他的义务,实际上放弃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责任。我们讲建立契约关系,不是加重父母或者子女的责任负担,而是让子女父母在遵循父慈子孝的责任方面,内容明确具体,有更多的可操作性和评判性。从而让双方更加积极主动的旅行自己的责任义务。

我们说东西文化兼容,不是完成契约上的任务就万事大吉,而是要深入解读传统文化精髓,可以在此基础上双方有更加积极主动的好的建树。

现在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父母子女之间,或者甘若蜜,或者处理不好就像谁欠了谁的。这种现象,是双方具体责任义务不明确造成的,也是双方自我修养提升不自觉所致。

第二个层面,感念的缺失。现在奢华攀比蒙蔽了高尚的道德,追名逐利之心抛弃了心怀感念。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人们把这句话当成封建余孽抛弃了。畏天,就是敬畏大自然,就是敬畏自然规律,人要与自然和谐,要与自己的身心和谐。畏大人,就是对于那些为自己生存发展做出贡献和履行着各种义务的人,保持敬畏。畏圣人之言,就是要学会严格自律,就是要时刻保持一种反躬自省和惕励之心。

每个人都以自己名闻利养为核心制定了一个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没有认识到成就集体关系中的他人就是提升完善自己这个大利益。一个好的契约关系,让每个人都明确表白自己能帮助比人的事情或者请求比人帮助的事情,更好的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发展自己。

心存感念的人,应该从家庭做起,主动征求父母或者子女的意愿诉求,或者夫妻双方主动征求对方的诉求,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互相成就。这样既体现了家庭的父(母)慈子孝和夫妻相敬如宾,也明确了各自的责任义务和权力,人人有动力,自身的权益又得相应的保障。

第三个层面,是感悟习得的层面,里面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在里面。在提高孝德的同时,父母教师和每个成年人,都要做出相应的榜样。对于孩子不要溺爱,不要把自己的功利性的人生目标绑架在孩子身上,让孩子真正做回自信自律助人的自己,让父母做回自信自律助人的自己。孝德的传承,才真正开始。

                            二、社会德育缺失根由及对策

“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虽然优秀传统文化是植根到每个人骨子里的,但是缺乏了认真学习理解精髓和结合实际的弘扬,这种传统文化道德建设形同虚设。

传统美德中“吃亏是福”,“诚信第一”“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这些道德的绿洲,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沙漠化。

急功近利鼠目寸光,忽视了“日行一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日行一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人们应该像雷锋郭明义那样,勇于做一个世俗人眼中的傻子,一个助人为乐的傻子。用郭明义的话说,就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每个人除了完成契约(学习契约、父母子女慈孝契约、工作契约和社会责任契约)中的责任以外,能够多做一些对他人和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更好的提升自身价值的过程,就是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美丽绽放的过程。

三、    学校德育缺失根由及对策

  “行有余力则学文”,就是在践行仁德的基础上来学习知识技能和文化。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文化知识技能被放到了首位。

现在为了加强德育建设,除了开展相关的活动之外,学校常常有三种德育讲座,一种是感恩教育的,让师生和家长在台下听了感动得涕泪俱下。再一种一种是家庭教育讲座性质的,给家长补补课。最后一种是班主任培训性质的,现在的班主任培训比任何一个时期都频繁,就是因为学校教育班级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现象不断挑战教育工作者能力理念和思想文化的极限。

这些还是暴风骤雨式的,是瀑布以降式的,更主要的道德建设需要每位教师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每个环节和细节展开。一种是善于立竿见影的引导,一种就是锲而不舍讲究策略方法地打好持久战,任何的悲观绝望和一蹴而就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

最近,我在王维审老师组织的叙事者群里,看到的两篇文章,很能说明当今学校品德教育的现状和对策。

一篇文章——石俊老师的《写字不要造怪兽》。文中的老师没有生硬逼迫孩子们把字写好,而是将每个小朋友笔下的字比作小朋友自己生养的小宝宝,借用了小朋友们都不愿自己的小宝宝相貌丑陋面部可憎缺胳膊少腿的心理特点,与同学展开对话,将写字教学提升到一种思想情感引导的高度。

再有一篇文章——马锋老师的《真正的高手》这样写道:

教师与学生是一对既合作有矛盾的群体,教育需要智慧。前段时间的殴师事件,除了一些原因外,教师的教育智慧需要加强。我们知道,西班牙斗牛有一个诀窍,那就是当牛直冲你来的时候,要避其锋芒。我们一些学生,特别是冲昏头脑的学生,就如同被挑逗的红了眼的牛一样。我们不能跟他正面接触,要避开他仇恨的锋芒。

老师中高手,把学生和家长“忽悠”着围着自己团团转。对于师生矛盾,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预防。二是教育机智。三是避让。四是反思。我们的老师就要做这样的一个老师,善于化解师生矛盾,成为学生敬佩、家长信任、社会满意的老师,这才是智慧教师,教师中的“高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