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吾言之吾心
吾言之吾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1,388
  • 关注人气:4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131:于细易中书写教育人生

(2016-05-13 17:43:38)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131:于细易中书写教育人生

真正的教育,是在静悄悄中改变着受教育者的命运,故谓之教育革命。其实老子早就说过“建德如偷”,对于思想品德的建设如此;对于知识才能的习得,则是“生而弗有,长而弗宰”,只有这样才能不会故步自封,每时每刻做新的更加完善完美的自己。

佐藤学的这本书告诉我们,教育来不得半点浮躁和妄动。心要静,什么事情都要从根上入手——这个根本,就是学生学到知识文化技能并培养相关的思想情感的各个环节和微细处。

一、    唯静,才能感悟践行教育文化

我们诵读古今中外的教育经典,只有心静,才能感悟其中的文化精髓而不是其中条条框框的东西。

如桂花可以嫁接到油梗上去,如果一定要把桂花嫁接到其他植物体上,恐怕劳而无功。

小草可以学习松柏的傲雪挺立,没有必要硬在寒冬腊月钻出冰冻的土层崭露头角,只要春风送暖的时候顽强茁出地面即可。

不管是苏霍姆林斯、杜威、陶行知,还是佐藤学先生笔下的教育,都立足学生生存发展实际这一点,他们的作为,无外于用更加优秀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唯有虔诚和去除浮躁,才能做真教育。任何的轻举妄动都是对于教师专业和学生成长的一种亵渎。

二、命运,在静悄悄中发生变化

教师在阅读中涵养和提升自己,并进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

一位老师告诉我,他早早走进了学生进行早自习的教室里,拿着一本书在看。吵吵嚷嚷的学生安静下来,也开始看起书来。

教育就是这样,一些不起眼的事情悄悄的发生着。没有引起周围人的注意,甚至就连做这些事情的人们也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

身边的一个小学到了放学时间,在排着整齐的队伍含着口号走出校园的队伍中,有个班级队伍显得与众不同——同学们不是含着“一二三四”,而是很有节奏的诵读着《弟子规》。

我与这个班的班主任陶老师交流,他说:“老是喊一二三四,比较枯燥。我们选择《弟子规》中的一段,当成学生整齐行走的号令,过一段时间再换成其中的另一段。”

平淡平实,教育就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

    因为老师们的这些不起眼的举动,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发生着静悄悄的变化。教师们的家长们的影响,由学生的成长贯穿在一起。改变和影响的,不仅有学生,也有老师和家长自己。

三、细易,教育艺术的关键所在

我们不能否认,一不小心,自己就会跌进浮躁的陷阱。

只有静下心来,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学生的生活和发展处境,才能设身处地的感受到学生成长的脉搏,才能调动自己的潜能和教育机智,慢慢调整学生的情绪念头和理念思想,继而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正面影响。

学生语言和行为习惯上有问题,我们用微调。与学生制定师生统统遵守的契约制度,做好了加分,做不好减分(同时给老师减分表示师生进退与共,不让学生有一种老师完全抛弃自己的感觉,同时为了师生的共同荣誉而奋力向前向上)

教师在对学生行为进行微调的同时,也是不断透视自己灵魂的过程。自己身心上的不足,更是暴露在学生的几十双眼睛之下(因为学生也用同样的标准考量老师)。

极主动邀请学生监督自己,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提建议,做教学助手——或帮助指导同学(师傅帮徒弟),或做些辅助性(提供一个更好的教学环境)的工作,或者提出问题建议……

只要我们足够细心,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因人设岗,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身闪光点,找到自信自律助人的所在,从而不但提升自我。

影响一个学生成长的因素有几十种,教育活动中的一些设计实施,只是众多因素中的一种。静下心来,将这几十分之一的影响尽量做到更加丰富,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心灵不断完善提升,就是静悄悄的教育革命意义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