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24:创建共同欣赏的教育境界
(2016-05-05 17:32:54)分类: 学生成长故事 |
NO124:创建共同欣赏的教育境界
大家都看到一个事实,同样年级的不同班级,都是由师生学习着同样的教材。教学质量不同,甚至迥异。
这里没有说教师的教的境界和学生学的境界,就是两者是不好完全分清界限的,处于一种相互影响和促进(或干扰)的状态。
笔者以为,要提升教学境界,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一致认可的精神信仰
一种好的课堂教学境界,说到底就是一种好的文化境界。这里面有师生共同追求的精神信仰层面上的东西,也有明确具体行为规则方面上的内容,而且这种形而上下的东西,都与利用教材开展的教学活动融为有机整体。
笔者曾经尝试确立了自己课堂上的精神信仰,即“自信自律助人”。这种口号的提出,不能一概而论,而是针对师生各自的长短处因人而异。不是为形式而形式,实在是为了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更好的扬长避短。
二、落实一种有效的约束机制
确定了共同的精神信仰,如果不能结合师生教学活动瞬息万变的实际,这种课堂文化就会落空。
笔者针对课堂上,学生在自信自律助人三个大的方面积极和消极的各种表现,制定了一个“自信自律助人一课一录”功过格。
为了教师更好的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凡是学生表现突出或者起好的带头作用的,一律当堂表扬并给予个人或者小组奖励分,同时记录下来。对于学生当中有出格的消极行为的,及时给相关同学“亮出黄牌”并给老师扣分(这样做既警告了同学,教师的主动揽责也让学生看到老师的良苦用心)。这个时候,一般教师同时有一种请求,就是让受到警告或者让没有被自己引导好的同学共同想办法赚回被扣除的分数,乃至通过自己出色表现赢得更多奖励分。
这样做的目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落实“自信自律助人”的课堂教学活动理念。
为了增强学生的自制力,可以再加一个制约自己的屏障,就是如果消极行为在被亮黄牌后没有及时纠正,要给所在小组扣分。这是同学们的一个建议,被我忽略了。当我看到有些同学一再说话单靠老师制止无效的时候,小组的群体力量有时比老师个人的作用要大得多(那些不太能管住自己的同学都有一个共识,可以“得罪”老师,却不敢“触犯”同学众怒)。
三、创建共同欣赏的教育境界
有些学生处于课堂教学的边缘地带,能够用一种办法将他们拉到教学活动中来是最好的。如果不能,就要让他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所长,如帮着做些教学辅助性的工作:开关门、拉开关闭窗帘、开关投影并进行调试,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分。
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拿一个怎样的分数,是要学会在不同情况下能与自己的团队成员共进退。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找到自信自律助人等存在于自身的闪光点并展示出来。
实在不行,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在老师上课的时候睡觉。因为仅仅要求学生课堂上要“老实”只是一种应付的办法,要让学生的课堂学习生活不仅有意义而且有意思。
初三一个班里,有个因为几度转学实在学不下去的同学,经常冲着老师和同学发无名火。因为他的不同于同学的行为,导致青春期心理活动的脆弱和容易冲动。师生家长都很着急,班主任想出了一个办法,让他到图书室借书看。
我兼任学校图书管理员,知道班主任的用意,就按照学校制度聘任他做这个班的图书管理员(只有这样才有资格直接到图书室借书),并提出要求让他与我一起为同学更好借阅图书服务。
这个特殊借书群体已经发展到五名同学,每隔两周或者十来天的时间就到图书室去借还一次书。今天碰到他们的历史老师,告诉我这些“读书的同学”非常可爱,在课堂上非常专心阅读,任课老师不用抽出时间精力“照顾”这些文化课学习学不进去而又“无事生非”的同学。
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只要在有限的条件下帮他们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让他们自己把这种优秀充分展示出来,这种状况下师生都发挥自己最好的状态出来。
“自信自律助人”,我似乎对于这种文化或者精神信仰有了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