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90:太极拳文化与德育相得益彰
(2016-04-08 10:10:36)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90:太极拳文化与德育相得益彰
太极拳运动,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自强助人和不争之争很好融为一体。它不仅健身,更能较好的调整自身情绪心态和思想情感行为。
笔者是一名太极拳文化运动爱好者,就与大家分享太极拳文化与组织教学中的相互融合。
一、课前准备,推陈出新有活力
自己走进教室的时候,有几个同学刚刚被其他任课老师找过,另外更多的同学则是刚刚把其他学科的作业本合上。
让学生坐端正,准备好课本文具等,而且做到松静自然。
我很自然的做了一个太极拳的自然站桩式,微笑着告诉同学,现在我也是在进入松静自然的状态。做好物质准备的同学,集中精力看我在讲台上的表演。
我可能误打误撞的学会了太极禅状态,大概用十几秒中的时间就够了。在这种松静状态中,身心的协调性注意力灵活应对能力都得到一种很大的提升。
我沉浸在与同学们分享太极拳的快乐之中,也忘记了组织教学带来的疲惫。我在享受,同学们也在享受。
课前准备,不仅学生要进入状态,教师也要进入状态,甚至老师的进入并保持好的状态,具有重要的引导价值。
二、反求诸己,心存感念有魅力
太极推手的过程,让我明白,不是想办法找别人的毛病,而是在相互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看到同学们开始集中精力配合我,我说:“同学们集中精力,就是在支持老师,这样我们都聚精会神于教学活动中,展示我们各自最美好的一面。我们始终展示这种美好,我们就是真正最美好的状态,时间长了就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成为我们受用一生的宝贵财富。”
晚上与师兄交流太极拳心得,师兄说收获不小,我也微笑着说收获了很多。
夜深人静,我清晰的意识到:虽然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但是那种沉甸甸的收获比表达出来的多得多。
太极拳推手的过程,就是帮助自己和对方纠正太激动作中的偏差的过程。具有仁者心态,在推手中卸去蛮力,让自己做人和工作中除去怨天尤人之心,学会下学上达,这样以来,我从太极拳运动中收获的是欲而不贪的境界。
课堂气氛好,那是学生配合得好;课堂上学生走神,随便说话等,那是自己的课堂没有吸引力。这样去问责,师生之间就不会有冲突。
自己真正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就会在言语表情和具体的说话做事中展示出来,时间一长,你不让人学,人家自然心生愿学之心和扎实学习的行动。这不是“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吗?
三、谨言慎行,执道弘德济苍生
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不要随便说话,常常要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时间一长,学生会对这些话语非常反感。
我们打拳也是如此,每个动作都要有一定规矩,打着打着往往随着自己的习惯和性情而打,太极拳运动强健身心的效果大打折扣,同时锻炼的质量下降甚至会产生放弃运动锻炼之心。
及时推手试劲,纠正动作中细微的偏差,就不会出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后果。
课堂上,也要和学生经常推推手,就要从《论语》乃至佛经等经典文化中学习精髓,或者引用名言警句或者自己杜撰的切合学生接受能力并让学生感兴趣的话语,让学生及时找到努力的方向充满自信之心和自律之情,自觉弥补自身不足。
圣贤的语言,历经数千年至少数百年的沉淀,都是思想智慧的结晶,运用恰当,就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用。这种语言不伤人,最大限度的尊重人引导人激励人警戒人。
很多情况下,学生做得不够好,不是不知道怎么做好,而是心生厌倦疲惫失去了做好的内在动力。这个时候,老师的最好的做法,是給力内心,让学生的内心充满阳光希望激情动力。
太极拳文化精髓是柔以克刚,教育教学使用蛮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用具有温度的教育心灵,用四两拨千斤的引领智慧,是当今教育文化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