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的智慧
(2015-09-23 12:35:29)
标签:
佛学教育历史文化 |
分类: 国学 |
禅定的智慧
——《道德经》第五章“圣人不仁”心得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五 章
天 地 不 仁 , 以 万 物 为 刍 狗 ﹔ 圣 人 不 仁 , 以 百 姓 为 刍 狗 。
天 地 之 间 , 其 犹 橐 钥 乎 。 虚 而 不 屈 , 动 而 愈 出 。
多 言 数 穷 , 不 如 守 中 。
以前读《论语》,觉得有些收获,认为可以贪仁,只有贪仁是不贪。后来看老子的《道德经》,知道:上仁的含义是,为之而无以为也。
很多时候,自己觉得累,就是太执着于自己所做的事情。这种执着于自己所做的事情,准确的说是执着于自己的一己感受。不像是司马迁的《史记》,是忠实于历史的。还有一种,就是写札记是非常好的,有些人的札记,就是一种历史书籍,或者是一种人生的百科全书。如《梦溪笔谈》、《徐霞客游记》《曾国藩家书》等等。这确实需要一种境界,一种个人文化的境界,也是一种人格的境界,
我常常想,自己累在哪里呢?首先,是计较上。比如干活,先想为什么自己干不是别人干。接下来想,这个活有多么累,或者有什么其他的困难,或者想自己得到什么——不是常常有这样一句话吗?干的越多出错越多,不干的人只有一个错误就是没有干,干活多或者干工作多的人出错的地方远远比别人多得多。
后来不再这样计较了,开始累在追求完美上,实际上也是一种计较。自己愿意多干,已经想通了,多干活,不仅锻炼身体还有益于激发自身的潜能。但是累在自己能力不足上,累在想别人不理解自己上——不是考虑自己想得做得不够完善,总是抱怨环境或者自己不理解自己的好心——实际上自己也是有私心的,这种私心虽然不是得到一种名利的回报那样现实,而是一种得到锻炼的机会也是一种潜在的名利思想。
自己的言行不够完善,希望别人眼里自己是尽心尽力完善的,这不是一种贪吗?这种贪,是一种贪得别人道德评价上的肯定。“祸莫大于可欲,惨莫大于不知足!”这种累的根源,与上面的私心杂念并没有本质的差别,虽然境界不同,同样是一种贪心和私欲。
圣人,就没有这许多的私心杂念。圣人不仁,对于别人的毁誉是不计较的。因为圣人具有大智慧,自己是有毛病的却渴望得到人们的好评,不是自寻烦恼而且给别人找麻烦吗?这样做,不仅对于自己的身心修养没有好处,而且会影响到与别人关系。也就是由于这个原因,孔子听到子贡在背后议论他人的是非,就对子贡进行批评:子贡你就没有毛病吗?在背后乱议论别人,我就没有你那么多闲工夫,自己的完善反省还没有时间呢?佛学博客中,我常看到这样的议论,抱怨环境或者找别人的毛病,就是不洗自己的衣服专门洗别人穿的衣服,是一种最没有智慧的活法。
以万物为刍狗。这万物,包括自己的身心。
如果我们真正的看破放心,连自己的身心都看成刍狗,我们还会觉得累吗?当我真正的跪坐的时候,当我真正的盘坐进入禅定状态的时候,我不觉得人生苦和累险和难。
很多时候,自己觉得烦恼,而且这种烦恼是莫名的。这种情况下,我看是双盘,开始诵经,开始到一个安静的地方诵经压腿做太极云手。美食和美好的音乐,以及美好的谈吐的伙伴,乃至多么美好的环境,都无法让自己安静乃至宁静,让自己宁静的只有自己。
我常常想,自己最大的成功,不是评上了职称,不是有了多少年的教学经历,不是教育了多少学生,不是挣到了多少工资,不是得到了多少中肯的称道。我最大的成功,应该是不管是在顺境或者是逆境,我都能借助传统文化中一些优秀的元素让我的心灵沉静下来,感受到内心真正愉悦的幸福,这种幸福超越了环境和一切可以看见的物质,乃至超越了自己的身心。
我这个时候,对于《论语》中的“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有了更深的理解。很多时候,自己以拥有智慧当成一种骄傲,如果自己真正的大彻大悟的话,那么自己所谓的智慧即使如一个获得诺贝尔奖者,也只是知识智慧海洋中的一滴水而已,甚至是不比一滴水等多而是更少。
一句话,叫“庸人自扰”。我原先因为这是文人的一种自我调侃,是一种自我解嘲,实际上这句话中蕴含着很深的人生哲理,是一种真实语,是非妄语。一个人到中年乃是半百之后,回想自己走过的路程,自己的拼搏奋斗,何尝不是有太多的庸人自扰的因素。
一个人喜欢读书是件好事,好久好在书本中夹杂着过来智者对于自己人生的反省。很多著作者,都是个人修养和处世作为比较有成就者,或者在某个方面出类拔萃者,从他们的文字中看到的那种谦卑,更容易消除自身的贡高我慢之心。
前段时间,听朋友讲,在刚刚结束的淄博市职工体育运动会上,作为一名象棋选手,朋友作为一名象棋选手结识了很多象棋圈内的人士,觉得他们素质比较高,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沉稳,耐得住性子,在别人急躁和不安的时候,自己沉得住气,不抛弃不放弃,最终赢得比赛。听金星说脱口秀,金星讲到一个喜欢炒股的人,说他善于等待时机,一生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养龟和炒股。养龟,就是要具有像龟一样的性格,长时间的不为外物所动。
生活中很多人,在很多情况下,把缩头乌龟当成一个反面典型。在人生和宇宙之间,龟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具有一种很大的智慧。龟的身上,体现了一种修行的境界。“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孔子在益者三友中,提到了“友多闻,友直,友谅”。这种友多闻,是不是知道的越多越好呢,不是的。这种多闻,必须是有担当有责任的意义上的所闻。这才是真正的达人,那种只会拿来卖弄的多闻,对自己和他人都是有害的。所以孔子特别向自己的大弟子子贡强调,自己不是博学者,而是一以贯之者。这里面的含义,一定要认真领会。
多闻如此,多言也如此。孔子在论语中,曾经明确表示,不再说什么了。他的弟子说,你不讲话了,我们怎么向你学习啊。孔子说:天地不言,万物备焉,四时行焉。佛学中,有修止语这门功课。论语中,也提到了慎言敏行。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国学经典,当我们真正读到深处,领会其精髓时,觉得所谓的经典,就是完善我们人生每个细节和环节的最好的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