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科研伴我行

(2015-04-03 17:04:09)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科研伴我行

淄博市淄川区昆仑中学  赵成峰

教师们聚在一起,常常慨叹的一个话题就是——累。教师累,学生更累。“当教师的,都不能从中找巧,学生怎么会更巧妙的学习。”

教师的教育科研的智慧,从哪里来?从自身的努力和相互之间的学习借鉴中来。

一、自身文化素养提升,很重要

会教很重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更重要。

学校开展了“学案引领,分层导学”教改实验。

把自己的教学活动设计写在纸上,让学生有了选择的余地,学习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教师在巡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全面的关注学生的各种综合素质并进行相应的引导。

这种课堂教改模式,对于老师的语言艺术和文化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多的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更多的关注优秀文化素养的渗透。

于是我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进行了细致的研读,并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从中我学会了课堂观察,学会了及时收集整理第一手教育科研素材。在分管教科研工作的许修军副校长的指导下,开始走上撰写教育札记的成长之路。

学习教育家们的方法途径,更要学习教育专家的事业心和教育思想理念。我知道,这不是单纯的阅读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书籍所能做到的。要更好的教育学生,首先要学会教育提升自己。

我熟读并背诵了《道德经》《论语》,以及唐诗宋词元曲楚辞汉赋和《诗经》中的一些重要篇目,认真阅读了《莎士比亚文集》《陶行知教育文集》等古今中外人文教育经典著作,并撰写了数十万字的读书笔记和教育随笔。近两千字的读书随笔——《守候文字的幸福》,发表在《山东教育》20071-2期合刊上。

二、育人重于教书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真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当一名教师有了足够的文化素养,不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一名教师,更要注重人品的提升。

作了一年的思想品德教师,一件小事对我触动很大,就是要求学生不乱丢废纸或者及时捡起身地上的废纸,发现即使重复无数遍,学生行动不明显。

后来我发觉自己在这方面,就是一个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

于是在这之后的两三年里,我专注于自己言行和人品的提升,也从捡拾地上的废纸入手。刚开始时,捡起一张废纸比搬动一块巨石还要吃力。于是我反省自己的心态和思想理念,反省这种状态下的外在文化和内在文化。借鉴淄博师专开设的《修身课》和和尚道士们的修行,感觉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更好的行为品质,才能在教育学生时立竿见影。

三年过去了,我数千次的弯腰捡起地上的垃圾,我的内心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每次捡拾起的不仅是地面的整洁,更有内心无限的高尚的乐趣。

再后来,我发现学生身上的各种问题,不再是什么洪水猛兽,而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走的一些弯路,只不过有些人走的少,有些人走的弯路多罢了。

三、教育科研,更要尊重科学

要搞好教育科研,就要做有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精神信仰的老师: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衔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要做好教育科研,首先要做一名好教师。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襟怀!

要搞好教育科研,必要的文字功底、教育文化和人文素养是必需的。有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才不会坠入逻辑思维的盲区。因为教育科研,首先是以教育为基础,如果脱离了教育这个根本问题,一切研究就脱离了正常的研究轨道。

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充分挖掘每个人身上好的潜能,对于相对较差的要着重挖掘闪光点让其发扬光大,对于相对优秀的要关注其身上存在的不足想办法扬长避短。

其次,教育科研要尊重科学。如果搞教育研究,前一个念头是关于学科知识技能教学的,后一个念头马上跳到了做人行为习惯上,接着又跑到工作待遇上,如同小猫钓鱼,终将一事无成。

千千万万教师都搞教育科研,不是培养做报告的专家,而是培养更好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这种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师自己弄明白自己面临的问题和困惑,想出并实践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最后要把功法放在研上。教育是个细活,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能做好的,需要更长时间的持之以恒。比如研究教育教学语言,不是发表了多少论文专著就大功告成,而是一个不断提升和创新的过程。佛教文化里面有个释迦牟尼佛,其教育宗旨让人们不打妄想,围绕这个目标,针对不同的人群根据不同的教育契机说法,持之以恒49年,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佛学经典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病中偶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