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仁德,续佛慧命
(2015-03-20 16:53:12)
标签:
育儿 |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涵养仁德,续佛慧命
年少时,读过鲁迅先生的文章,看到睿智的先生,借狂人之口,痛陈“仁义杀人”这个无可辩驳的事实。那是便觉得仁义,虚伪和可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更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满口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先生和进步文化人士,抨击的是假道学。可怜的是,在批判假道学的同时,把崇尚道德文明的优良传统也丢掉了。
中国传统文化书籍中,在《弟子规》《道德经》《论语》《地藏经》和《楞严经》中,存在着很多提升仁德和智慧的方法途径原理和意义的内容。《弟子规》讲得很好: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有余力,则学文。讲了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要优先于文化课的学习。现代学校教育,提倡在文化课学习中渗透这种做人的教育,这种渗透要摆在优先的位置。
现在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在这方面的认识不到位,方式方法和教育的内容不合适。要找原因,从哪里找。这些学生家长,上溯二三十年,正是这个学校培养出去的学生。今天他们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关键是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现在学校开设传统文化校本课,在课堂上让学生去学习有关儒释道的传统文化精髓,就是在补课。
还是《弟子规》中讲的孝悌信爱仁文,这是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根据孩子所处的场合不同,对于相应的人文精神培养要有所侧重。要从小事和细节入手,从与父母兄弟姊妹同学老师和亲朋好友等的相处入手。要知道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要让孩子懂得这样做的究竟,不至于家长老师和学生都在做一些表面应付的文章,反而有害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我根据学校的教育需要,申报了一个《修身》校本课程。同时我也反思自己的修身,也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修身的内容。初二下学期的学生,不仅满足于按照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的引导,肯定也有些自己的不同的见解。这个时候,作为教师要懂得相关的更加究竟的道理。要修身,先修心,明因果,正遍知,持戒律。只有自己学拥如如不动之境界,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面对家庭生活、学校工作和与人交流合作中的种种问题,从自性因果中找原因,把逆境中的一切作为自己修行的助手。佛学中有个“鬼赶禅师”的故事,就是讲禅师的禅定功夫,得益于爱捉弄人欺辱人的小鬼。发大勇猛的精进心,发弘法利生的大宏愿。面对生活工作中的种种烦恼和无奈,生起大自信、大贤爱心,笑对人生,收获不一样的善良、美丽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