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如水于漪
(2015-02-03 13:41:40)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上善若水,如水于漪
——读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
一、母亲般的教师
我昨天晚上,用了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带着花镜阅读,不担心眼睛受伤,坚持着坚持着,从一篇篇文章,走进于漪老师的教育世界。这岂止是一个世界,这是一个教育的小宇宙,里面有自己的空间,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和运行规律,有无数闪烁着燃烧着自己且照亮了别人的星辰。
刚开始,我还是被里面个别的句子所吸引了。觉得老师的观点和话语,印证了自己的某些转瞬即逝的想法。后来知道,这些质朴而言简意赅的句子,只是于漪老师优秀的人格和教育思想理念的一些光芒的片段而已。仅仅围绕着这些话语,或者记住于老师的几句话或者几段文字,仿佛让自己与于老师的内心世界有了更多的隔膜。
二、开启语文之门
三十年前,我第一次实习,看到的教案范本,就是于漪老师的。那个时候,就是抄优秀教案,然后背下来。一遍遍的与同学是讲,这种试讲,准确的说是一种背书。眼里和心中,都是没有学生的。常常被指导老师提醒,要面朝“学生”。于漪老师的教案很美,美的让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实习生眼花缭乱。由于自己不善于表达,而且文化底蕴明显是一个空白,面对于漪就像面对另一个陌生的世界。
今天对于漪,过去三十年了。觉得于漪老师更加亲近了些,她的对于教育、社会、学校和教育现状的种种看法,让我们看到已是耄耋之年的于老师,在会上不用稿子侃侃而谈,思路清晰观点鲜明语言生动,让台下的专家学者洗耳恭听,如闻天籁之音。这就是于漪老师,非常平凡而又非常卓越的一位老师。
说于老师平凡,是因为她也是一步步走来,被教研员“发现人、造就人”选中,经历了一个化蛹成蝶的过程。她的活用成蝶,有献身说法,带动身边和一个地区乃至全国的教师成长。虽然我没有在三十年前,沿着于漪老师的开辟的道路前进,但是我知道这样一个优秀教师的境界,成了我教育成长历程上的一个里程碑。
三、阅读浸润提升
我知道在语言文字背后,有一个大千世界,有一个风光无限美好的所在。“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缺少的是最基本的文化修养,我只是在应付考试的语文学习中崭露头角,而真正走入人的内心世界的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还离我相距甚远。我如饥似渴的阅读有关《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的相关文章,慢慢的浸润在一个阅读的过程中。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楚辞汉赋和先秦文学。
从中国的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到《堂吉诃德》《复活》《莎士比亚文集》等人文名著。从时而糊涂时而明白,都欲上层楼望断天涯路的慨叹。从对于经典的诵读,到伴随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含英咀华。文化是一个慢慢吸收的过程,相对于日新月异的物质文明,那简直的蜗牛的速度。有时不仅看不到前进,有时是徘徊或者甚至是为了前进不得不反过头来进行文化的反刍。
如果说,当年的于漪老师凭借着她的优秀教案,让我走进了一个无止境的语文世界。那么今天,于漪老师通过她自身的经历,自己成长的过程,让我们明白怎么更好的做人,更好的做一名教师,让我们明白了我们这个民族怎么更好的利用辉煌的五千年文化成就和现代文明,走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一个名族、一个学校、一名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一种文化的自信力,都需要有勇气和能力,写下属于自己成长的教育诗篇。
四、拥有教育自信
2000多节公开课,在中国在世界教师中,也是一个吉尼斯纪录。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优秀教师自我磨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也是精进的,这也许就是化蛹成蝶的真谛。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做人,更好的做人,做个更好的人,靠的是文化学习活动。每个汉字中,有教育的基因,举手投足之间何尝不是拥有丰富的教育内涵。
有了三十年教龄的自己,忽然意识到,课堂教学需要一种精神信仰和文化支撑。每节课上,我都写上几个字,如:助人、勤奋、自律、自信。告诉学生这是一面旗帜,做人的旗帜,是教师和同学们共同遵守的。学生看到我每节课都这么做,干脆在上课前,替我画好一面小旗,并在这面小旗中,写下几个常用的励志词语。我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孩子,但是这是我和孩子们之间的一个神圣的约定。
我知道应试思想,已经如同毒瘾一样深入了我的骨髓,即使我用笔写多少,或者说多少,都没法改变这种社会教育环境对自己的影响。要拯救自己和学生,只有靠老师和学生组成顽强的统一战线。这面旗帜上的话语,就是让我们众志成城的所在。老师可以在课下使劲的在教材上下功夫,面对学生只有尊重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才是最主要的。任何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形式,都必须服务于这一教育宗旨。
这面课堂旗帜,是我给同学们立下的军令状,说是约束学生的,不如说是约束我的。作为一个老师,做到了学生心目总理想的教师的状态的时候,学生还不会听从自己吗?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自己做的不理想,从学生的上课状况得到反馈,课下自己好好反省,发现问题出在哪里,及时改正。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是教师教育生命成长的真正老师。
五、教真知做真人
阅读于漪老师的著作,我仿佛走在春天里,无意中收获了一个更加辉煌的春天。于漪老师,是整个的春天,我只能做春天姹紫嫣红的一簇。于漪老师对于教育的关注是多方面的,有教育形式的变革,有教材的改革,有教育理念行为的改善,有文化底蕴提升的期盼,有为教育新闻和教育自信的鼓掌和欢呼,有对于民族教育自信和教育思想体系话语权的建立的期盼。
《教育的姿态》,是于漪老师用自己的生命熔铸的珍珠,她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更用对于祖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忠诚。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是教师的鼻祖,让教师同行们总觉的是那样的遥远。于漪老师,更像是千千万万在职教师的母亲或者是祖母,用自己晚霞般绚烂美好的教育生命,为民族的教育事业鼓舞欢呼。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份子,不忍心拂了这位教师母亲的大慈大爱,更不忍心拂了我们伟大民族因为教育的成功再次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