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经历兴趣经典文化
(2015-01-05 19:46:58)
标签:
教育文化佛学 |
今天,一个同事无意中提及我曾经的学生。一个耿姓的,在做着什么大买卖;一个王姓的,在市政府办公室。同事讲,那是他的间接的同学。非常遗憾,就像我很难记住今天学生姓名一样,我常常记不住学生的名字。我记不住学生的名字,学生记得我曾经做过他们的老师而已,其中的情分已经随烟雨消散了。
记得刚参加工作那阵,就非常羡慕同事中有人很有学生缘的。每逢过年过节,现在的学生或者过去的学生都会给自己去拜年。实际上,我一种是羡慕,一种是从内心排斥这样做。因为我不知道自己与学生在一块,究竟一样怎样相处。只是今天,我似乎稍稍明白了了些。就是要探讨做人的大道理,而且激发人的向上向善的力量的大文化,或者说就是被人们称作经典的大文化。
不仅如此,而且我畅想,如果有那么一个机会,有那么一个社团或者讲堂,我们在一起共同讲习这种大文化,让我们更好的热爱人生热带生活拥有更高质量的生活。
我的不愿意与学生或者同事的深谈,是因为我的所谓的兴趣或者读书,都是在逃避着自己不愿意面对或者无法不能面对的人生。一种不堪的悲情充斥于我的心中,即使在所谓的开心的时刻也是如此。我的读书写作的兴趣,或者其他的兴趣爱好,都是如同一个人借酒消愁而且害怕自己酒醒的一刻。因为真正的深刻的交谈,总会涉及这种清醒,清醒的我是最痛苦的。
我不知道很多烟鬼、酒鬼或者赌徒、吸毒者或者网瘾者,是不是也是在逃避着什么?或者说有人在喜欢各种技艺或者非常投入的进行某种工作或者科研,都是如此。即使那些与天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政治家们,也是如此而已。
记得有位伟大的人说过,“有人死,重于泰山;有人死,轻于鸿毛”。我想到古今中外那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们,那些影响了无数人的人。他们或者是人生的楷模,或者是人类中的跳梁小丑,或者是浑浑噩噩中的佼佼者。
记得在我的人生中,有很多时间里,我缺少一种文化的支撑。孔子说:蛮夷之有君,不若华夏之无君。这是在赞美一种文化的力量。我的知识和技能的缺憾,可以通过学习弥补;我的精神和信仰的缺失,如果没有经典文化支撑如何了得。
有时,一提到经典文化,有人便会想到《四书五经》,便会想到《金刚经》《论语》《道德经》。笔者觉得这是一种误读,以上这些经典文集,不是经典文化。经典文化,是一种在挫折和逆境中,自我重整旗鼓,恢复正能量,恢复善良智慧和无上能力的一种表现。不管自己是一株小草,还是小小的昆虫蚂蚁,或者一种小飞虫,身上闪现这么一种平凡而又无上的力量。
很多时候,我很忌讳谈起我的过去。即使是曾经的辉煌,也是让我隐隐作痛。现在当我明白了这个道理,也非常希望谈谈我的过去,谈谈我不堪的或者辉煌的过去,因为我明白那都是我一生宝贵的财富。或者这些财富,也是别人成长的一面镜子。也就在这时,我会不自然的想起卢梭的《忏悔录》。卢梭的忏悔录,就是对于自己过去的回顾和反省,是人生一部励志书。记得慧能祖师,在《坛经》中说“忏其前愆,悔其后过”才是彻底的觉悟。
一个庸俗之人与圣贤的区别,就是庸俗之人总是把错误当成辉煌供奉。真正的圣贤,如同太阳和月亮不会顾忌自身的阴影。他们身上的阴影,人人可见,他们身上的光辉值得人人仰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