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梦想腾飞的地方
(2014-09-16 14:52:11)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让我梦想腾飞的地方
——“我与昆仑中学”征文
赵成峰
拥有梦想,是因为我们拥有坚实的足迹。梦想,是我们向前迈进的动力。回顾成长的足迹,发现无数让我怦然心动的地方,于是我便有了属于自己的寻梦之旅。
49岁的我,已经在大奎山下孝妇河畔的昆仑中学工作学习了第二十七个年头了。岁月像是座天然的酿制车间,呈现让我品之则心动继而有些微醉的佳酿。
写下这些,献给这个与我的教龄同样的长的学校——昆仑中学——作为他的生日礼物。
一、一次激励
记得大概是89年吧,那时学校领导抽查备课,到了我们大办公室里。负责教学业务领导,开始翻看我的作文教案。我的心中忐忑着,因为那时的作文教案,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我写在上面的东西,比较的随意:有观察校园内一株石榴花的顺序,有描写的内容,还有自己的心得体会。那时,我教初二的语文,关于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说明文方面的都是重点。
我等着领导的“批评”,我希望从中学到一些作文备课的方法。“我写得太不像样了,像是杂货铺!”我干脆先来个自我批评。没想到领导朗声道:“这才是真实的作文备课,这样更能看出老师下了功夫。”
我在以后的一两年内,学生作文,荣获了市区学校的奖项。我自己也坚持多读多写,也有一篇诗歌在市级报刊上发表了。后来,我指导的学生作文获得省级全国等更高的奖次。但是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当初领导和老师给予我的最贴心的支持和鼓励。因为那是我成长道路上,最恒久最顽强的动力。
二、一份指导
学校鼓励老师撰写教研论文。我喜欢写作,但是对于如何写好论文却不得要领。
大概是2000年吧。我与主管教科研的副校长在一个办公室,听说他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过多篇论文,便抽他有空的时间虚心请教。
他谈了自己撰写论文的经历——优异的教学成绩,教学研究室安排他给全区的老师介绍先进经验。——于是有了发言稿。后来觉得不够凝练,于是进一步做了提升,形成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
他先让我谈自己的想法,帮我确定立意,然后抓住写作中的“一个点”,然后展开,充实内容,尽量做到典型化。写得过程,成了我反思自己备课上课和课后调整的过程。
从那以后,我有了写教育札记的习惯,也多少摸到了些门道。虽然我常常要根据学校工作的需要调换任教课程,但是因为我喜欢写随笔的缘故,常常有相关的论文获奖或者发表。
饮水思源,我常常感恩那些在我教育教学困境中帮助指导过我的老师。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思路或者办法。一路走来,让我感觉并不孤单。在我成功中,有着太多他们的智慧和汗水。
我常常讲,我的写作是“拾人牙慧”。如果我离开了学校,离开了关心支持帮助我的领导老师同学,可能我什么也写不出来。
三、一片沃土
学校倡导读教育专著和名著。喜欢看书的我,如同插上了腾飞的双翼。2005年,我担任语文老师,除了利用晚上时间,帮学生选抄经典美文(300-500字的励志感恩哲理类)外,就是抽空阅读《三国演义》。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在上课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言语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内伤。于是,我转向古典人文名著的阅读。秦汉以前的散文,如同另一种语言。即使把《道德经》熟读成诵,也如同咀嚼木片。
学校推荐教师参加淄博市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我有幸被选中参加。在学习期间,聆听了山东教育社总编辑陶继新老师《做一名幸福教师》的专题报告。陶老师用他读诵学用经典的事例深深的打动了我,也加深了我对于经典诵读的理解和认识。
我先后认真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论语》等教育专著,更用心的撰写了相关的读书札记。同事私下说:“这才是真正的读书笔记”。我为此感到汗颜,我觉得只有写出真正让大家值得一读的东西,才对得住领导与同事的赞扬。
我的随笔《守候文字的幸福》,后来在《淄川教育》和《山东教育》上刊登。如果一篇好文章是一株幼芽,那学校就是让幼芽得以成长的沃土。
四、一次展示
1998年之后,我先后在参加区地理板图比赛、说课比赛、论文评比和模式课展示。因为教学成绩列全区前茅,经过综合评选,于1999年获得了首届淄川区地理骨干教师称号。
为了上好一堂区级模式课,我几乎用上了自己担任地理课教学的全部经验。我深深的知道:一次评选过程就是走向更高一级教学阶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大力支持帮助。
由于种种自身的原因,我没有能在优质课评选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一次展示,让我更多的是回味、反省。
实际上,每次上课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第一次”。成长中的一些元素,是无法再来一次的。无数微细的不起眼的所在,影响了一个人生命的质量提升。
除了上课备课看作业与学生谈心同事交流,我常常扪心自问:自己常常想,该为这个学校尽上哪些力所能及的义务,该为学生和自己的今天、明天做哪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人生,都是有无数的“一次展示”组成的。有些念头、情绪、有些微不足道的,或许没有人提起乃至没有人注意,却在一刹那间展示我们的人生,都与“教和学”有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每一刹那间,都是一次展示。保持时刻的警醒,为了我,为了学生,为了我的领导和同事们,为了家一样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