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古今,关爱生命
(2014-08-22 09:10:27)
标签:
佛学 |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贯通古今,关爱生命
前一至五个问题,来自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七月第一版《思想品德》课本,此版本至2011年5月第8次被印刷。五个问题的答案,来自于课本及其相关的参考资料,是师生检测学习成果的参考答案。通过答案,我们可以知道人们对于生命的相关解读。
透过这种解读,我们不难看到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即文字内容具有相对抽象性和概括性。要正确的认识尊重关爱生命,仅仅知道这些文字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如同一个人背过了《弟子规》《三字经》,而对于其中的内容缺乏正确的理解,更不能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这种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无异于隔靴搔痒。
笔者在教学中,觉得教师必须要有创造性的解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能力实际,要创造性的进行教育教学。这种创造性,融汇了传统文化的中的经典元素。因为传统经典文化的基因,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脉和骨质。有了这个经历后,感觉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为了纪念,也为了更好的从事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也为了让广大的同仁从中得到些许参考或启迪,特连缀成文。
一、为什么说生命是可贵的?(课本8——10页)
答:1、生命是每个人享受一切人生权利的基础,是创造有意义人生的前提。
2、生命中充满着无限的美好,当然也有烦恼、困难和痛苦。
3、一个人的生命是不可重复的。
4、人的生命是短暂的。
二、我们应该怎样珍惜和爱护生命?(课本10——12页)
答:1、学会依法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
2、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爱护尊重他人的生命。当他人生命遭受困境时,要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
三、每个人生命的独特性体现在哪里?
答:每个人生命的独特性,不仅体现在外貌、兴趣、性格、意志技能等方面,而且体现在人生道路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和方式的多样性上。
四、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课本18——20页)
答:生命的价值要靠行动来实现。
五、为什么说青春是美好的?(课本21页)
答:1、青春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
2、青春是挖掘潜能、开发智慧的关键时期。
3、青春充满激情和活力。
4、有了青春,便有了激情、幸福和希望。
六、怎样让青春更美好?(课本23——24页)
答:1、树立远大理想
2、珍惜时光
3、不断提高完善自我。
4、从点滴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佛说:人身难得。大家都知道,一个人的生命,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也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在整个的宇宙空间中,更是微不足道,所经历的时间渺小的不可以计算。儒家这样教育人们:要爱护自己的身体,身体得之于天,受之于父母。无辜的去损伤毛发和皮肤,都是对上苍和父母的不敬,这就是传统文化珍惜生命的教育。
年逾古稀的老岳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小舅子年轻时在离家三四百里路的济南念书,无意中伤到了手腕。那时家中的老岳父,突然觉得心神不宁,要到学校去看看。当时小舅子才从家里走了只有几天。老岳父去了,小舅子伤到手腕了。每个做子女的,都懂得这个道理,自己长病或者受伤害,不仅自己难受,更难受的还有自己的父母。
生命也是短暂的。所以,真正有所作为的人,都非常珍惜生命,充分利用或者发挥生命的最大价值。《论语》中记载,孔子听说子贡背后议论别人的坏话,就说子贡你就没有缺点了;你有时间议论别人的缺点,我可没有你那些时间。
孔子在干什么呢?
我们还是看看孔子所欣赏的人吧。
一是颜回,是《论语》中被孔子称赞好学的人。他的重要特点,就是“不迁怒,不贰过”。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不迁怒,就是不怨天尤人;不贰过,就是同类的错误,不会重复犯。
话虽然好说,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是非常难得。孔子就是将“不怨天,不尤人,下学上达”,当成人生的最高境界的。
二是蘧伯玉。卫国大夫,孔子把他看成朋友,看成老师一样的朋友。遽伯玉是个怎样的人呢?面对复杂多变的为国国内形式,文武大臣们,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后来大臣们,找到这样一个规律,就是凡事看遽伯玉什么态度,只要追随蘧伯玉就不会有什么大的过失。
蘧伯玉在接近五十岁的时候,还常常在家里反思自己的过错。这一点,在《论语》中有所体现。具体内容是,蘧伯玉派自己的弟子去见孔子,孔子问这人你的老师在家里做什么呀。这人回答,老师在家里思考怎样减少自己的过失。
孔子不仅以蘧伯玉为师,而且对于蘧伯玉弟子的回答也非常赞赏。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弟子,能看到遽伯玉什么最优秀品质的人,难道不也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吗?
透过这一点,我们不难知道。孔子批评子贡,就是觉得子贡更应该拿出时间来,多找找自身的缺点不足,从而想方设法进行弥补。《论语》里面,也有这样一句话,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这是一种传统的智慧,往往被现代人所忽略。现代人,常常是以找出对方缺点为能事。实际上,帮助对方找缺点或者是出于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这未尝不可。但是人们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就是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只看对方的缺点,这不仅不利于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与他人和谐相处,是与建设和谐社会背道而驰的。
和谐社会,首先是身心的和谐,是自己的自我提升和完善。如同一个人,已经病得很厉害里,不去打针吃药,而是在那里对于一个只是头疼脑热的病人喋喋不休的发表议论,这不是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吗?
自身的和谐,与环境和社会的和谐,都是珍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最富有智慧性的做法。
生命中,也是有烦恼和痛苦的。这些烦恼和痛苦,很多来自我们贪嗔痴满分别执着妄想。早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印度,佛陀就为我们找到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论语》也为我们提供了这种生存智慧,就是减少自己妄想,让自己在最低的生存环境中,得到生命的最大的愉悦。孔子的弟子颜回,就是这样的高手。人们有“孔颜乐处”的说法,特别是颜回在这方面表现非常的出色。“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
现代社会,人们都有这样普遍的认识,就是一个人的幸福,不在于有多少钱,或者吃得有多好穿得有多好住得有多好得到了多少掌声和鲜花等等种种外在的名闻利养,而是内在心灵的充盈和丰厚。
孔子所说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很好的反映了这种生命的淡定和充盈的有机统一。君子是什么人,就是那些自身修养很高的人,那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人。
当一个人的欲望和能力达到平衡的时候,这人生活在宁静和满足之中。当一个人的能力小于欲望的时候,这个人的幸福处于饱和状态,这种状况下能积极热情帮助他人,几乎处于一种类似佛菩萨的自度度人的状态。当一个人的能力小于自己的欲望的时候,这个时候痛苦和烦恼就产生了。
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物质的欲望充斥每个角落的时代,人们的欲望被多方面的激发和挑逗,少有不慎不管是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人,都处在一种欲望远远大于能力的状态。每个人,都有一种望山跑死马的状态。这个时候心灵缺乏的是必要的宁静和那种久违的幸福感,很多人通过打太极拳打坐冥想等方式,找回那份心灵的平静和祥和,成为现代社会人类生活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我们来一块看一下,《论语》中,孔子是如何感悟生命的:
《论语?泰伯第八》中,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邦,可以理解为现在的团队。现代社会,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几乎无法离开团队而存在。有些是我们可以自由选择的,有些是我们只能去适应的。
要选择一个好的团队,实际上就是更好的理解团队里的每个人。《论语》中有:听其言,观其行,察其安,人焉廋之!
首先,人要学会自己与自己和谐,再次就是要学会与他人和谐、与所在集体的和谐。
孔子所尊崇的管仲,在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后,自己的富贵也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可以说,齐桓公的称霸,与管仲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管仲立了首功。
记得有位伟人说过,没有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就没有资格享受这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相反的,也成立。这大概就是多劳多得的原则。
管仲是让人佩服的。管仲在礼节上有些让人指责的地方,但是他确实是中华民族中当之无愧的伟人之一。孔子曾经说过:“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这是对于管仲的高度评价,分析历史人们对此深信不疑。
相反,吴王夫差的宰辅伯嚭。可谓富贵至极,但是他的富贵,确实建立在吴国错误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路线的基础上的。他的富贵,是建立在吴王夫差错误的决策基础上,是建立在自己的贪欲上,是令人不齿的。
这则话语中,不仅体现了孔子珍爱生命的观点,而且体现了他如何更好的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的理想。
为了保护生命,就要选择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好的生活环境,就是一个有着良好的生存竞争秩序的环境。同时自身要积极创造成才的机会,就是要好好学习,正道直行,学会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子路和管仲,在这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于子路的直率和不知谦卑,让孔子预感到在此乱世子路必然不得好死。面对卫国君臣的不义之争,孔子以及其他弟子选择了断然离开,而子路认为拿了俸禄必然要尽忠,所以明知道死路一条,仍然慷慨赴死。而管仲,在面临被杀的时候,仍然用智慧拯救了自己,辅佐了齐桓公,也成就了中原华夏民族的一段历史佳话——春秋五霸之首。
《论语?乡党第十》中,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孔子在季氏手下,曾经做过管理饲养牲畜的官员。这则论语,大概就是那时发生的故事。属于孔子管辖的马厩失火,下属在孔子退朝后汇报,孔子首先想到的是人员有没有受到伤害。可见孔子对于他人生命的尊重,而不是首先考虑自己的政绩——饲养的牲畜的状况。也正是由于孔子的这种人本理念和善于经营管理,他在这个职位上做得非常成功,很快得到了执政大臣季氏的提拔。
由此我们看出,孔子在实现自身价值方面,不是一上来就好高骛远,也是从最基层的事情做起的,也是从点滴小事做起的。《论语?述而第七》中,子曰:“富而可求者,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用今天的话说,如果能让我致富,就是干出租车司机类的,我也是非常愿意的。如果财富是无法通过正当的渠道得到的话,我也要珍惜生命,虽然贫穷,我要干我喜欢干的而且是有意义的事情。
那么孔子喜欢干的事情,是什么呢?《论语?述而第七》中,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用我们的话说,就是简单而快乐的活着。也就是说,孔子如果生活在今天,即使没有正常的渠道获得富贵,他也不会去弄虚作假害人害己。
孔子享受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快乐。《论语?述而第七》中,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他讲君子不是没有忧愁烦恼,而是善于排解忧愁烦恼。孔子的生活中不是没有烦恼的,而且有很大的危险,但是他坦然面对。在匡地,他被当地人误认为疯狂剥削和压迫他们的阳虎(孔子长得跟阳虎很像),因此围困他,甚至要把他杀死。在出游的途中,他与弟子们失散,一个人在郑国的都城东门口,栖栖遑遑。路人形容他像“丧家之犬”,他乐呵呵的说,叙说的多么形象啊!
他非常珍惜时光,知道时间一去不返。《论语?子罕第九》中,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勤奋好学,诲人不倦,不断的提升自身生命价值。《论语?述而第七》中,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生命中的烦恼痛苦,来自于自性中的贪嗔痴满分别执着妄想。当自己的名闻利养的需求降到最低限度的时候,得到的心灵的最大愉悦和自由智慧辽阔的空间。
孔子珍爱和尊重他人的生命,还体现在他对待子女和弟子们的终身大事上。《论语?公冶长第五》中,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由此看出,对于那些善于保护自己生命的人,而且善于创造生命价值的人,孔子是非常看重的。具体来说,孔子接受具备这个条件的人做了自己的侄女婿。
孔子珍爱尊重他人的生命,还体现在他不是落井下石的人。不仅不落井下石,而且大胆主动的伸出自己的关爱和援助之手。《论语?公冶长第五》中,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当弟子公冶长,还是一个在押的罪犯的时候,孔子看到他是无辜的,还是把自己的亲生女儿许配给了他。
孔子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什么不是趋炎附势,什么事对于生命的真正热爱和尊重。孔子对于生命的尊重,是建立在平凡普通的小事情上,也是建立在自己的正遍知觉上。
孔子及其弟子,不仅珍爱生命,而且在有限的生命中,保持着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不仅实现了自身价值的最大化,而且极大的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向前发展,对于我们今天有很大的教育启发意义。
备注:此文有两个时间段完成,初稿完成于两年以前。两年以后,有感于个别地方不够精熟或者是有些欠缺,特意做了些许补充,用黑体字表示出来。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