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启悟之十二——走向内心世界
(2014-07-22 15:11:06)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张利平 2013年2月15日
多么神奇!而这一结论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已被老子描述出来:“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第四十七章)不出户何以知天下?好似痴人说梦呀。几年前乍读此文时,曾认同译者的观点:“老子否定实践和感性认识的作用,是不足取的。”但是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用科学手段证明了老子的神奇。
“不出户”,便可关照内心。其内涵有三。
其一,关照内心寻求通理。如饮食,养生不在贵贱,适合就好。如衣着,品质不在高低,和谐便美。如住所,不在豪华,舒适最佳。如出行,不在快捷,到达为上。衣食住行均显示人对存在的认识,但是只有智慧的人才不妄求而做出合适的选择。而这一切,都是生活的至理,又岂不是工作的原则?
其二,关照内心理解他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喜欢得到肯定,他人也是;自己希望自由,他人也是;自己渴求公正,他人也是。与人相处之道,便是自己所愿的亦便是他人所愿。于是,“宽容、欣赏、善待、尊重”等等就成为相处的共识。人际交往必然坦然而明朗。
其三,关照内心通达世界。“一花一菩提,一叶一世界”,自然之物尚且包容万象,人作为自然之主,必也拥有解读世界的权利。世界再大,不过是小宇宙的放大,世界再美,必定遵循生长的规律。“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只要心内明透,自不会好高鹜远,自然会寻到适应世界的方式。
其实最根本的一点是,做到关照内心便可塑造自我。
世界不完美,是因为自己内心不完美,缺乏欣赏的视角;
他人不完美,是因为自己内心不完美,缺乏宽容的态度;
做事不完美,是因为自己内心不完美,缺乏智慧的方法;
如此等等。
说到教育,学生固然层次不齐,不如此便不能显现事物存在的本质,手有五指尚且不一般齐,何故要求所有的学生都优秀?何况,优秀的标准究竟该从哪个角度衡量还是个问题。
说到教学,总会被“差生”烦恼。但是烦恼什么呢?此时若是想想人的能量在于自我改变时,便会努力寻求让“差生”不差的方法。
说到成长,若是总在抱怨环境如何,便又失去了方向。内因决定外因,环境的作用固然大,但是“天涯何处无芳草”,只要努力向上,总有长高的机会。
所以老子在“不出户”的原则下,获得了“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的效果。
很多人对老子的“无为”多有腹诽,在这里当有释然了。无为而成,决不是字面上的无为所能达成的。这里的无为是因为老子认为只要善于关照内心,善于向内求,善于审时度势而不妄为,必能求得善果。
若是认为老子的“无为”是无所事事,那真是曲解了圣人的本意。我相信一点,老子必然是在历尽世事沧桑之后才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由此,我也便通晓了“伟大”和“平凡”的辩证。真正的平凡是建立在伟大基础上的。
就像无限小和无限大呈现的是一幅图片展示的道理一样。
翟校长认为这些图片显示的道理是每个人的潜能都很大,当老师的,要在深度挖掘学生潜能上下功夫。其实这与老子的观点并不违拗,当学生能做到“不出户知天下”时,不就是潜能大的一个表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