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上我发现很多人都对太极拳的拳架子能练出功夫表示怀疑,甚至在更为现实的生活中,老师傅们也有如此的类似的看法。因为,我接触过不是一家太极拳门派,而且又从我自身的实践感受而言,我觉得很有必要说说我对太极拳拳架子的作用意义的认识以及我所知道的其他老师对拳架子是如何看待的。
从“王征南墓志铭”伊始,武术方才有明确的内外家之分。而从前我对外家的概念不是很清晰。粗浅的认为外家是套路上的蹦窜跳跃,硬打硬进。实际这是非常浅薄的。外家和内家的区别应该是在练习的方式,手段,性质,以及使用的方法,技理,效果等方面为界限。
但是我们却要认识到,即使体和用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外家也是重在功夫上的锻炼的。如力量,速度,桩法,对练等等。而这些并不是仅仅从套路上所能锻炼得到的。套路锻炼的是为了追求连环的打击效果。而在实际的技击当中打倒对方或者被对方打倒最多不出三五个式子。况且,因敌变化之时,一成不变的套路原样肯定是僵化被动的。所以,套路在外家而言并非核心的所在。
从内家上看,形意,八卦的功夫也不是从套路里出来的。一个是站桩,一个是走圈。在这个的基础上再各自锻炼五行十二形,老八掌等。而练习太极拳者,则多是盘架子。这样看来是与那两家有所区别。而太极拳拳架子无论哪个流派大同小异的都是固定的套路排序。而按照老拳的顺序名称来看,几乎各家从始至终是一样的式子串联。由此表象而言,天下太极是一家也未尝不可。然,在李亦畲老先生所订之老谱《太极拳释名》中是如下说的:“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分棚,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是够长的。但是,不仅在实际技击当中不可能存在彼此大战三百回合的夸张来,在拳架子的锻炼上也是终究是要收式的。那怎么能是长呢?以愚见,此处所言既是指八门五步十三势这样的上下组合所演变出来的立体拳式。又是暗喻太极拳是要向无凹凸,无断续,无缺陷处去做的节节贯穿,一气呵成的连绵不断的性质。是和当时武术界常见的“一下是一下”的拳风打法截然不同的特征。若是没有一套架子,这种风格在锻炼当中是体现不出来的,而滔滔不绝,连绵不断的习性也是无法得到锻炼和巩固的。这是太极拳拳架子在我看来的意义所在。只是,以老的练法而言,若要达到以上所说的效果,除了行拳盘架的熟稔之外,前提是要打好基本功夫才能真正体会到拳架子的重要性的。而不是一上来就直接练习套路。在老的练法的传授当中,学人都是一个式子一个式子的学。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式子都要学练半个月,一个月,甚至是更长。这和现在一个星期就能学完一个套路是完全意义不同的。
我有一位杨式太极拳老师姓李。虽然,我没有拜师,但是他对我是真好。跟我说了不少为什么要按照他说的练的道理以及老的练法。有一次,我和他“闲聊”,他就跟我说啊:“现在和过去的年代不同了,人的观念也要发生改变。我也不是吃这碗饭的,有什么你现在这个阶段能接受的我都会告诉你。在过去是肯定不行的。别说告诉你,就是做徒弟的多问一句话,老师都不乐意。为啥?一个是观念,一个就是人的自私心理。你想啊,你孝敬人家,尊重人家,没事就常跑去看人家为了啥?不就是为了多听点东西,多得点练法吗?可如果你什么都懂了,什么都会了?你还会那么勤快吗?人之常情啊!”所以,我们是要理解老师傅们的这种“自私”的。
此为题外话。按照李师傅的教法,拳架子走一遍就行。类似活动活动筋骨血脉。走完一遍后要重点练“定式”。这“定式”就是每做一个式子都“定”在那里,周身要松开,不许挂力,较劲,然后自然呼吸六口气。完毕再做下一个式子仍然是如此。这是需要比平常多出一倍多的练拳时间的。在既练了腰腿的下盘功夫的同时也练了“松功”。这是一种盘架子的练法。李师傅还曾提到进一步的要求。即练下盘的大虚大实,单轻单重。这种单轻单重是什么样的呢?我要不说出来,未必有多少人能知道。在静的时候,一胯之实腿支撑整体之重量,而另一胯之腿看似着地,实则是完全虚的。练的就是这条腿在动的时候,说拿就能拿起来,想放就能放出去。拿放的时机要做到能根据情况的变化而随时随心所欲的变化。此为迈步如猫行之练法也!而虚腿胯之动不许用力气硬拿,强放。要做到虚胯的动转不影响到实胯的安稳。两个胯要能彻底的分开。式式皆如此也!盘拳的时候要尽量练出周身不挂力的功夫,让每个关节都成为一个活点,而不是力点。要符合九大关节犹如九曲珠的要求。
以上是李师傅在拳架子上教我的一部分要领,要求。在和李师傅学拳理,拳法之前,我还和王秀田老师学习了一年多。在王老师的厚爱指导之下,让我知道了如何去练才叫做“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盘拳走架总是要以“中正安舒”为练的不偏的检验标准。加之我通过不断的习练,揣摩,结合我以前所学,从而在身法上也渐渐悟通了很多拳谱里说的道理。如此,在行拳盘架当中感受颇深,受益良多。从我个人的实践经历上是完全可以证明通过拳架子的习练是可以练出内功的。当然,这与我将近二十年的对太极拳的接触,对丹道的一些了解是有着很大关系的。另外,脚下阴阳虚实之衔接变转以我的体会都在胯这上面。这种圆裆,坐胯的虚实之变极为类似8字形的转动。这么练以及能练到这一地步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两条腿才真的是你的,你的身子和下盘才会建立有机的联系。
盘架子一定要下盘基础好,要能“下势”。练拳要有意,处处都是意。但是,开始的时候,只用意来调节内气是有局限性的。内家拳的独特之处,是在于通过体练而使得内气出现变化。这是那种站桩的时候放松,用意念的练法是完全不同的。下盘基础好,身法做到了要求,动静开合有板有眼。久之,内劲渐渐生成而感。这个内劲在哪呢?就在腰腹之中偏于腰脊处。一动的时候它会沿着脊骨说不清是通过脊椎还是后背的大筋而瞬间使得手臂有力。这就是手臂不使劲而有劲的由来。而手臂的劲又完全是取决于腰间带动的身形而动的。这就是腰为主宰,一动俱动。这层机理不说破它,外行人看到的是手臂的化发自如,既柔软又有力,实际,东西都在身上呢!内劲生成之后,你就会对盘架子的时候之前没有发现的更细微的拙力有所感觉。此时,练拳你就能进一步的不用拙力。动静开合就都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似的徐徐慢慢。而外形必然会相对的收高,收小,显得紧凑。这都不是做作,而是有了内劲之后必然要出现的练拳变化。此又岂是那些表面学小架子之人所能感受得到的呢!
此时之体练,里面就自然含着气练。也就是练气。这种气是本有的,不需要想象,造作。和气功之气又不一样。总之,太极拳有其不同于外家,也不同于丹道,更勿说气功之处了。通过扎实的学好架子,做到我以上所说的大体,盘架子是会盘出一番天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