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励志美文赏析教案9

(2014-02-20 16:40:51)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励志美文赏析教案9

备课人: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审阅签字:  序号:9

一、赏析篇目《诵读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 

二、赏析目标:

   1、一些简单明了的事实,说明阅读的效果

   2、诵读,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3、诵读的影响,是日积月累的;一曝十寒的诵读,作用不大。

三、赏析重点:亲近什么样的图书,决定了我们向往的心灵高度

四、赏析过程:诵读的过程,是一个心灵相互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水乳交融的过程。

诵读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

要让人们诵读经典,就要拿出实例让人们看到读经的好处。在这个信息时代,什么都需要佐证。读经,也不外如此。我看到一些初中学生,劝他们读些名人传记之类的书。他们读言情侦破武打漫画较多,我觉得还是读经较好。读经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方式方法内容,不是三言五语能说清楚的,于是有了这篇文章。

众说纷纭话读经

几年来,我都兼任学校的图书管理员。在图书阅览室里,领略了一些师生读书的故事。结合于一些读者的接触,读书不外以下几种类型:

1、一种读者,阅读层次较高。一般阅读的书籍,是哲学层面上的经典著作。通过阅读,他们的自我教育管理能力,有明显提升。

2、阅读与专业或者所学科目有关的书籍,在阅读过程中,拓展了视野和知识面。

3、阅读与自己兴趣爱好有关的书籍,如军事、历史、文学、书画等

4、阅读一般的励志小说,名人传记等。

5、阅读言情武打侦破小说。

6、阅读心理学佛学经典。

记得,陶继新老师与一位曾在曲阜师范学院工作的同事见面。老同事,惊异陶老师二十年来的巨大变化。陶老师说得益于读书,这位同事说自己一直也在阅读,而且都是在阅读一些精品美文。

经典美文阅读比较容易,但是没有经典的哲理高度和丰富广博的内涵。阅读经典从某种意义上将,就是节省时间,就是提升阅读效率。但是阅读经典,渐入佳境,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阅读一部精品文集,用几天就可以读完或者读透;阅读《论语》等经典,却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有透彻的了解并开始慢慢渐入佳境。

但是有人也举出这样的例子,就是过去的文化人为了考试,几乎对于文化经典,都能大段大段的背诵。但是真正在做人素养上很高的,也是寥寥可数。如秦桧蔡京等,都是饱学之士,却也干出了令人不齿的丑行。

 “道不可以弘人,人可以弘道”。当一个人有了自私自利贪嗔痴慢分别执着妄想之心,任何一种经典都成了自私自利的工具。反之心地坦荡无私,经典就会为其插上腾飞的羽翼。是否也可以用子贡的那句话来说:“贤者得其大者,不贤者得其小者”。

自信信他缘经典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知行合一。读经者,最好是做出榜样,即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是他人所敬佩的。那么他的现身说法,就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如陶继新老师等,他用自己做新闻记者、做《山东教育》总编辑的经历和业绩说话,就产生很大的感召力。很多听过他有关诵读经典的报告后,都跃跃欲试,或者本人亲自读或者带着孩子一块阅读。

我阅读经典,也有十几年了。曾经犹豫过,也是受了陶老师的影响才一如既往的坚持下来的。

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面的表现,很平庸,不足以做人师。即使有心向他人宣传阅读经典的好处,但是缺乏说服力和影响力。因为有人很快会举例证明,自己或者他人不用诵读经典,就比我现在的状况好的多了。

有时,我发现那些没有读过《论语》等的人,他们的行为,却是与经典上所说的暗暗相合。这些正是他们所以优秀的关键所在,我更加佩服经典的文化魅力。因为人们这样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道出了人人心中有的真善美所在。由于种种机缘,这些经典,已经变成了很多人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的标准。我的刚刚能诵读,还没有变成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的行动,所以即使熟读成诵,又怎么敢在他人前面自夸呢?

面对着种种的一切,我更加坚定了诵读经典的念头,因为我在生活中,看到了很多老师。有这些活生生的感同身受的老师,我一定将诵读经典提升自我进行到底。

 

导入:读经并践行,是自我提升的阶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读经如虎添翼。

学生自由阅读。

相互交流学习

1、交流经典语句,对自己生活学习等的支撑作用

2、经典诵读,在改善内心方面的积极作用

3、经典如何改善与人交往,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方式方法:四人一组,分组讨论。

各组推举一名代表说说大家的见解。教师点评。

五、列举相关的哲理美句(或者名人名言等)

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改善人际关系,加强自身修养)

2、不患人不知己,患己无以知。

六、教学小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