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2013-08-24 16:38:24)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教学工作计划
初一地理
孙翠苗
2013年8月
一、
孙老师比较有管理方法,思维灵活教育教学方法丰富多彩,而且作为班主任与学生沟通交流较多,知道自己学生在想些什么关注什么,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比较能够有的放矢。教学活动,也相对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喜欢。而且通过上学年优异的教学成绩,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亲其师,信其道。孙老师,继续发扬自己的优势,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赵老师年龄现对老化,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提升自己的个人文化魅力,来弥补与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所带来的沟通交流方面的不便。可以结合上学期所倡导的助人课堂或者快乐课堂,在这方面继续大做文章。因为一节课让学生能有一种助人的一种意识或者行为,让学生心中充满着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快乐,学生的学习状况相对处于一种优良状态。
二、
学生具有了学习地理知识提升自己地理能力的基础,但是还存在一些欠缺。有知识体系方面的不完善,也有学习习惯兴趣能力方面的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进一步发现并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在的动力,是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开学初的前置预习测试,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地理学习方面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学生在知识的落实方面,需要自己感兴趣能积极参与的形式,比如提问、开火车等形式,这种形式不是固定的,但是确实需要这样一种方式和渠道。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着痕迹的灵活应用。
一个班级的学习风气的营造很重要,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同学学习的影响。同学的学习习惯、学习成就、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会刺激影响自己的相关的非智力因素。注意调动群体的力量,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非常重要。
学生的课前准备、课堂学习状态,对于学习成功与否,关系很大。所以,要利用布置课前预习、课后作业、上课前几分钟的检查,促进学生课上学习与课下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时时觉得,自己要在下节课时展示自己,给小组得分,是一种可以尝试的形式。
三、
主要分为三大板块:
1、
(1)疆域: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的位置名称。如果一些学生对于相关省级行政区有些侧面的了解,会相对比较感兴趣。可以挖掘学生自身的这种教育资源,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这种学习互动交流。
(2)人口:能说出我国的人口政策,会分析我国人口增长趋势。会根据地图分析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和民族分布特点。
2、
(1) 自然环境
A能用简洁的语言叙述我国地形和地势的基本特点
B能叙述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能说出主要的影响因素。
C能识记我国主要内流河外流河的名称与分布。
D比较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长度等等。举例说出长江黄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E知道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和形成原因——旱涝、泥石流等的原因。
(2) 自然环境
A能例举出三种以上的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B背着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和土地政策。
C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D举例说明我国跨流域调水的重要性。
3、
(1) 经济
A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
B说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以及运用科技的重要性
C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性
D比较各种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E识记我国主要铁路干线,以及重要的交通枢纽
(2) 文化
A自然环境对饮食衣服住房的影响,举例说明
B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举例说明。
四、
1、看图识记法、画图识记法
2、联系生活学习法
3、比赛记忆法
4、形象记忆法
5、理解记忆法
6、集腋成裘学习实际法
五、
如何保持持续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
六、教学进度
周次 |
内容 |
第一周(8.26—9.1) |
中国的地理位置与特点 |
第二周(9.2—9.8) |
中国的领土面积、邻国海洋等 |
第三周(9.9—9.15) |
中国的行政区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
第四周(9.16—9.22) |
中秋节周四、五放假(周一至三复习巩固) |
第五周(9.23—9.29) |
中国的人口分布、民族分布特点和人口政策 |
第六周(9.30—10.6) |
仲秋长假,全休 |
第七周(10.7—10.13) |
周一休假(中国主要山脉走向以及名称分布) |
第八周(10.14—10.20) |
中国主要河流走向名称及分布 |
第九周(10.21—10.27) |
学会比较内流河与外流河的不同特征 |
第十周(10.28—11.3) |
比较长江黄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期中复习) |
第十一周(11.4—11.10) |
期中考试 |
第十二周(11.11—11.17) |
中国的自然灾害以及形成原因 |
第十三周(11.18—11.24) |
举例区分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
第十四周(11.25—12.1) |
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以及土地国策 |
第十五周(12.2—12.8) |
水资源的分布特点以及对经济的影响,举例说明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
第十六周(12.9—12.15) |
农业因地制宜和高科技的必要性 |
第十七周(12.16—12.22) |
工业分布特点以及高科技的发展 |
第十八周(12.23—12.29) |
各种运输方式的不同,以及主要铁路干线的分布等 |
第十九周(12.30—1.5) |
自然环境对吃穿住和旅游的影响期末复 |
第二十周(1.6—1.12) |
期末复习 |
第二十一周(1.13—1.19) |
期末考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