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校本,植根经典
(2013-08-08 15:30:30)分类: 学校管理 |
立足校本,植根经典
——《细节决定成败》主题读书活动案例
昆仑中学
活动目标:
为了促进制度化管理向人文管理的提升与过渡,我们在暑假期间组织开展了以《细节决定成败》为主题的读书活动,以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作为读书活动主体,相关教师积极参与。通过读书学习,提升干部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教育教学管理能力,为新学期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人才保障。
活动思路:
我们立足一个教育教学环节或者一个具体细节,发现促进的问题和困惑,从书中找答案,从互动交流中得到答案。不仅学习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更注重学习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更好的适应日益发展变化的教育教学形势的需要。在读书反思活动中,发现自身或自己所在团队的闪光点;发现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者思路。
活动过程:
很多教师,都有每年写读书摘记一万,写读书笔记一万的经历。老师们对各种教育名著和各类其他的书籍,并不陌生。所以这次活动的主旨,就是如何把这种读书用书的潜能和积极性挖掘出来。
没有领导干部带头读书用书,教师的读书用书就相对滞后;没有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就是一句空话。
一、立足校本,为难乎易。
用幻灯片出示汪中求《给女儿待人接物的36条建议》,比较本校某毕业班教室里张贴于墙上的“数十条班规”,从形似中看出惊人的神似。还有各个班级“温馨家园”栏目里,同学们可爱的头像图片和“心灵告白;还有一进教室门口,可以看到的各个小组争星荣誉榜或者《班级成员责任分工明细表》。有的班主任,到教室里去走一遭,就知道学生在想些什么,注意到个别学生有思想和情绪上的波动。我们不否认因为关注细节,在原来基础上所取得的种种可喜的进步和成功。
由此看出关注细节、抓好细节落实,不管在课堂教学还是各种班级活动,都是重中之重。每位老师的生活,也与当人公司CEO的汪中求有着惊人的相似:“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吃得比猫少,干得比牛多。”汪中求,可谓是个成功人士。可是广大的教师,是默默无闻的。
很多人早有认识,关注细节是表面功夫。不是你关注了,这个细节就会变好。有时是,你的关注找来的不是喜悦是烦恼。《水煮三国》的作者成君忆先生曾经问及汪中求先生,“既然细节决定成败,那么什么决定细节”?汪先生的回答是“态度决定细节。”我们继续关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183页,会看到汪中求先生讲,“训练决定态度。”
很多老师都知道著名的教育家李镇西先生,让每个学生都把自己看做是未来的圣贤,然后用圣贤的标准从,说话做事学习到思考问题和起心动念等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实际上每个老师或者教育管理者,都可以把自己看做是一个教育专家或者是一名出色的职业校长,然后用相应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是没有能力,而是选择了放弃,或者根本就没有朝这个方向努力过。我们看魏书生李镇西任小艾等的演讲或者传记,会发现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是与我们没有什么两样的。不同的是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与我们有差别,他们正是从细节开始努力的,都是从阅读中汲取力量,一点点的改善自我并持之以恒。
经典,不仅是指几千年的人文经典,也包括自然科学等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比如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活动中密不可分的有机组成部分。各种课件、微课技术,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青睐。很多老师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都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妙用。而且浸透老师们心血的课堂实录、课件、微课等,也通过各种媒体得以展示和参评,极大的调动了老师们参与课改和教科研的积极性。从考勤、对于教师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量化考评,也都应用了信息技术,因此更加公开公正。
《细节决定成败》100-106页,《布置不等于完成——承上启下在中层》以及105-108页的案例《例会怎样开》等,对于教育教学管理落实工作,都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例如学校的整体规划出来以后,各个科室以及级部,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要结合本部门和级部的实际,制定相应的计划措施并认真抓好落实。学校每周都要召开一次例会,各个级部同样也要根据办公会情况召开本级部的例会。如何让例会不流于形式,提高效率;如何以一种正确的心态对待例会,如何真正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抓好落实,都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当然,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不尽相同。学校教育管理,面对的是教师或者是学生,要师生提高素质,作为领导干部或者教师就要率先作出榜样。一句俗话说的好,“喊破嗓子,不如作做样子”。
活动收获:
1.形成了联系实际的学风
读书,不仅可以从中增长智慧,开拓视野,更重要的我们可以看到前人和身边的人成长的足迹。踏着他们成功的足迹,或者从他们成功的足迹中,看到我们前进的方向。
2.促进了学习型组织建设
读书学习活动,在一种平等的氛围中进行。促进了干部队伍的相互学习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共同的学习活动,还密切了干群关系。
活动反思:
陶行知先生,倡导广大教师“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老子的“为大乎细,为难乎易”,与汪中求先生不谋而合。我们不妨从管理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和细节中,我们可以改善和提升的所在,像汪先生那样努力的修改之完善之。
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向优秀学校取经,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经典书籍中汲取智慧。我们相信,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只要我们坚持读好书用好书做好人,一定会开创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