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史记》中写过一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所以很多人,都由此不惮于言名利。为什么众人这样忌惮言名利呢?特别是利。因为孔子曾经说过,放于利而行多怨。孔子是一个遵循不怨天不尤人的人,自然不希望别人生活在怨天尤人之中。所以孔子虽然不避讳自己追求富贵,但是很少谈及利益。
我们再看写下这句话的司马迁,追求什么名利。他没有钱,在遭受宫刑时不能用金钱自赎。他没有名,他把自己遭受宫刑作为一生的奇耻大辱。他在追求一种永恒的东西,或者便是司马迁看得比名利更重的东西,那就是“穷天人之际,究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做到了,他的名字和短暂的生命,因为《史记》而不朽。
司马迁获罪于为李陵辩护,为此他受了宫刑。但是他用自己的笔,继续仗义执言。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错,错的是当权者。我曾经听说过,古人做人的三种境界。上者立德,以德行感染周围的人乃至邦国天下。中者立功,即有功于周围的人和国家社稷乃至天下。下者立言,以自己的语言让周围的人受到教化乃至一个地区和国家的人受益甚至影响当今天下。司马迁,知道自己不是前两者,但他非常出色的做了立言者。
崔杼弑君,齐国的太史秉笔直书,崔杼诛杀了作为太史的兄弟二人。赵盾的族弟赵穿,只因为当时赵盾没有追究赵穿的责任,被太史董狐在史书上写下了“赵盾弑君”。赵盾要不服,董狐说你作为大臣,不去追究弑君者,不是主谋又是谁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