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读《道德经》“大德之容”篇
《易经》为群经之首,至今隐隐有所感触也。一是其成文早,乃周文王姬发和七子周公旦所作。孔子老子乃同一时代人,生于《易经》成书后,《易经》当然对《道德经》和孔子的思想言行有重要的影响
《道德经》第21章“大德之容”篇章中,有“自古及今 ,其名不去,以顺众父”。“ 众父”者乃《易经》中的自强不息之强“者”也。《易经》虽有阴阳,阳为刚银为柔。但《易经》的智慧告诉人们“唯道是从”,非教人为弱,而是另外一种强也。如果还不好理解的话,那么可以用太极拳的以柔克刚来做旁证,此柔非全柔弱也,是能克刚之强者之柔也。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原文:
“大德之容,唯道是从。到之物唯恍唯惚。恍兮惚兮,中有象矣;惚兮恍兮,中有物矣。幽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翻译并赏析:
俗话说有容乃大,虚怀若谷是一种修养,是一种人生的境界。那美容的是什么?佛语:人的心田,也如一块庄稼地,不长庄稼就长草啊。因此认定心中应该盛下善思、善念、善行。从哲理的角度就是御道而行。《易经》之64卦,就是帮我们参悟这个正道的。
接下来,老子对“道之物”进行了描述。反复的使用恍惚,表明道之不易琢磨,同时他又明确的提出客观存在着与道相伴的“象”与“物”。
看《周易》第64卦,其中“象”与“物”比比皆是。
“幽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这是从读者的角度去观察,引领读者更好的认识道。《周易》第64卦中就渗透着对占卦者自身心理的调整和导引。比较明显的如“震”卦。初九爻象曰:“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声哑哑,后有则也。”不仅形象的描写了占卦者的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而且阐述了这种心理活动的变化所带来的行为和命运等的改变,读来让人如临其境。正所谓“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
至于“我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则是老子献身说法阐述了自己用道的体会。如果我们留心,就会发现古圣先贤和生活中的智者,对于用道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而“调整心思,凝神聚力”则是我通过阅读在用道方面体会最深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