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凡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我都尝试着去做。听讲座、泡书馆、看展览、赏文物、任记者、编刊物、练书法、学篆刻、看戏剧、演小品、游天下,凡我能做到的,我都尽可能去做。
2. 教法从根本上讲是学法。教是为了学。我的教法没任何新意,也没有什么理论,无非是“精读”和“博览”。如果要说什么流派,那就叫“归真返璞”派。正如龚定庵说的“何敢自矜医国手,药方只贩古时丹”。
3.我们决心做当今语文教学的叛徒。上课听分析对答案,下课做习题,已经成了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而这些分析和练习,无非就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好端端的文章碎尸万段。‘读书人’不读书,全成了‘习题人’。我有一个想法,不以应试教育对应试,而以素质教育对应试。只要学生的素质真正提高了,他们对付考试的能力也不会差。
4.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觉得,我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老师教的东西,最多就是一杯水、一桶水,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到大江大海里去游泳呢?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同学们就算不能完全领会也没关系,时间长了,他们的眼界和判断力就会不同。语文要培养一个人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
5. 有人批评我的课堂教学是“放羊”式;“放羊”有什么不好?这要看把羊放到什么地方。如果是放到水泥地上,那羊只能饿死;但如果是领到水草丰茂的原野上,羊自己就能吃得肥肥的。 我有时也“灌注”。“灌”也没什么不好。教师把自己读书所得,有激情地灌个给学生,学生在很短时间内领悟到一些什么,为什么不可以?
6. 在所有能力中,记忆力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强化记忆力最基本的办法是诵读。诵读不仅为了积累,为了形成语感,而且也是为了训练记忆力。有了好的记忆力,讲受用终生。
7. 语文不能只讲语言文字,必须包容文史哲乃至科学艺术等等,离开这些内容,语文就失去了存在价值。
8. 我既然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失误在“不读书”,那么,纠正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好好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人文精神,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也就是说,把学生带到语言的海洋中去,让他们自己弄潮击水,学会游泳。
9. 教师除了要好读书,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更要紧的是要有人格魅力,不要跪着教书,而要堂堂正正站在三尺讲台上,活得象个人。教师还要有眼光和魄力,不断向学生推荐当代得精品。
10. 学生的阅读潜力不可小觑。不要担心他们读不懂而迁就他们的阅读兴趣。要让他们深刻,他们也完全可以深刻。学生的习作应该有一块发表园地。有了这一园地,既可以促进学生读书写作,又可以把他们的成果积淀下来。学生每办一期《读书做人》,在读写与做人上真的能够上一个新台阶。
11. 语言不只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方式。语文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这个对话交流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阅读必须要有一定的量。积累了一定的量,学生会有“融会贯通”、“豁然开朗”之感。阅读量没有限制,凡有兴趣的都可读。博览是精读的扩展,有了精读,博览才更有效;有了博览,精读才不狭隘,才谈得上“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