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谈“无为之教”(原创)

(2010-10-17 10:35:07)
标签:

杂谈

——再读《道德经》

“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作为一名教师,对于“不言之教”特别敏感。过去认为,不言之教就是身教。俗话说的好,身教重要言教。但是作为教育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语言教育艺术。是圣人的话语错了,还是我自己走进了一个理解的死胡同?在读书和思考的同时,我觉得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应该有更深刻广泛。

我觉得孔子老子和孙子,都是同时代的人,作为同一个时代展现在传统文化天宇中璀璨星辰,他们的语言,可以互为参考。司马迁作为重要的史学家,虽然在他们之后五百年左右,但是他引经据典,《史记》上的材料,也可以作为佐证。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教师为了不教。其中的意思,与“无为之教”也有某些相同之处。

在《道德经》中,“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应该是互文。古书中所说的圣人,应该是一种做人的至高无上的境界,如同佛陀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对于功绩卓越者的一种荣誉称号。实际上,任何人都是达不到圣人的标准的,就如同佛陀在生前也不是早就达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境界的,这在在《金刚经》中佛陀阐述的非常明白了。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可以称得上圣人的。尧舜或者孔子了,实际上,孔子生前曾经非常谦虚的说,自己不是什么君子,只不过不是一个小人而已。尧舜就是圣人了吗?孔子非常中肯的说,也不是。

什么是圣人呢?老子说,“圣人无恒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仅就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圣人是一种人生的至高境界。比较客观的说,尧舜们比较接近圣人的境界了。他们做了些什么呢?“疏饭食,卑宫室”致力于疏通渠道、奖励农耕等等。他们保道守法(孙武语)挫折面前勇于自责。

既然圣人,只是一种理想的人生最高境界,那么“无为之教”也是一种理想的教育的最高境界无疑了。所以说“无为之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孔子他老人家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他把“知其不可而为之”作为自己的教育理念。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们,对于“无为之教”境界的的追求,都给我们树立了许多成功的榜样。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如同佛陀说达到至高境界没有固定的方法一样,我们教育的至高境界也是不断的刷新,这就是教育创新的意义所在。没有创新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就没有教育的发展。

教育改革,从“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到今天的“生本教育”,就是一个从有形到无形,有形蕴于无形的理论不断完善过程。“无为之教”的崇高教育境界,应该而且必定诞生于“生本教育”理念之中。这也是生本教育理念,对于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贡献。

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读书教育到如今的书香校园建设,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到校本教研的开发利用。从孔子的“不悱不启,不愤不发”到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到今天学校开展的“学案引领,分层达标”等等,我们看出走在路上的“无为之教”。这些形式上教育改革,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向前迈进的脚步。我觉得如果缺少了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只能看到这种改革的步伐是单腿跳跃式的,是不稳健和扎实的。

我觉得以前提出过的,教师应该做学习上的首席很有道理。中国教师行业的鼻祖孔子,曾经的说他的好学是很多人所比不上的。这种学习,不仅使能力差的教师走出教育的困境,也会让优秀教师不再在教育艺术的某个高地长久的徘徊不前以至于落伍。一个不热爱学习或者说是不善于学习的教师,怎么用实际行动影响和感染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呢?我们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我们教师要学会做一名创新型的教师。要创新,就要学习继承教育前辈的优秀经验,就要不断的创造性的用于教育实践并不断的完善。离开了学习,能行吗?

要创造“无为之教”之佳境,就要勇敢的踏上“无为之学”之旅。我们熟悉孔子有这样一句话,是说君子修养的。即“君子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上比”。为了争创我们“无为之教”的最佳教育境界,我给“无为之学”下这样一个定义:教师“无为之学”无适也,无莫也,“无为之教”上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