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以前关注“书”的繁体字,觉得里面是有大学问的。里面蕴含着就是把握在手中的昨天和今天的智慧,不过这种智慧写在书上了。这种智慧,是过去的昨天,是创造力迸发的今天的。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对于书不可等闲视之。
我现在看了古今中外的一些所谓的名著,也坚定了我的这种对于“书”的见解。我的古代文学授业恩师 刘世友老师,也提出了一个读有字书和生活中的无字书这种精辟的见解。我觉得刘老师对于“书”的理解,也可以用我对于“书”字的解说不相矛盾。有字书就是昨天的智慧和艺术,无字书就是今天的智慧和艺术。
读书要从书中读到智慧,中国传统的观点就是经世致用。现在古代都有眼学者,具体地说就是厌恶读书的人。因为这些人没有从书中读到这种智慧,所以这种情况下认为读书是徒劳无功的。
不是有这样一种说法吗?百无一用是书生。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写到一个叫做孔乙己的,就是很好的例子。还有儒林外史中,这种读书无用甚至有害的例子比比皆是,《聊斋志异》中也有。就是我们从书中得到的不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应试下的误导。实际上考试有两种,一种就是现实生活和生产以及一切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商业活动:再一种就是书面的文字考试。前一种比较好的校正了读书中的偏差,如同我现在学习的洪俊生老师传授的孙承博老师手把手的教的太极拳,谁打得好可以通过推手等太极实战较量来鉴别,以至于如果出现了偏差就是自己也能够知道。后面的一种考试,肯定的往往是一些善于做这些书面答卷的人,不一定真的就是具有智慧的人才了。这是书面应试教育的一种悲哀,作为一个读书人要谨慎的对待。
现在我在审视自己的阅读和写作生涯,我曾经有种想法就是搞一个关于古文学的读写互促的课题研究。就是古典文章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之间存在着一种怎么样的关系,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经是熟读《四书五经》而且具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所以他的笔下才华毕现。当代著名作家巴金,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得益于早年背诵了《古文观止》。现在我每天都在洋洋洒洒的写着每天两千字以上的读书札记,我觉得也是得益于自己在背诵《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等和太极拳都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虽然一种属于文艺一种属于武术,但是他们都同书法一样先临摹背诵然后慢慢提高这种艺术修养,达到一种较高的境界。
现在算起来,《孙子兵法》中的十三篇文章,已经背诵了其中的九篇了。现在想来颇有些自得,同时也感觉自己在运用这些书中的智慧的时候,存在着一些基础功力的不足。如同我的太极拳需要孙老师不断的调整和纠正一样,我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厦的建造,正在不断的建设和完善。这是非常激励我自己的一件事情,也是我人生的一大事业。我想自己成了古典文化的专家以后,准备在中小学普及传统或者说是改善传统文化的师资力量,让我们的素质教育在家乡乃至更大的范围有个质量上的提高。这样的话,我也就更好的走上了一条专业化发展之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