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选在《文史天地》任远的文章
古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一个人即使从生到死手不释卷,所读的书也很有限。何况别人的书,你读得再多,如果不再理解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就永远不可能有自己的文章。因此,人们提出的“博览群书不如读破一卷”的口号堪为读书的至理名言。
著名物理学家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曾把著名数学家耿克逊的《近代代数理论》一书仅20页的一篇文章读了半个多月,从中获益匪浅。王冶秋老前辈对于“读书破一卷”也深有体会。他在谈到读鲁迅的《阿Q正传》的认为,要理解《阿Q正传》,至少要读14遍。他说:“看第一遍时会笑得肚子痛;看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笑的成分……”著名作家贾平凹在《读书示小妹生日书》中谈到:读书首先不能狭窄,哲学、历史、地理、美学、天文……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一读。但是又切切不要忘了精读。第一遍可以囫囵吞枣,这叫享受;第二遍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清代诗人袁枚也说:“读书如吃饭,善食者长精神,不善食者生痰瘤。”现在很多人爱读书,读量也很大,但只是浮光掠影,如水过沙地,留不下什么痕迹,有时还可能中毒。范文澜说,他做学问就是从专供刘思勰的《文心雕龙》一书入手的。他的破“一”卷的做法,使他不但能够博大,而且精深,故而才能成为我国现代史学界的第一人。
怎样才能“读书破一卷”?这就要求我们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书反复阅读,才能把书中的知识转化成活生生的创造力,变别人知识为自己的知识。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成大学问必须经过三个境界,刚开始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立西楼,望断天涯路”;钻进去之后,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后才能掌握读书窍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因此只有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少走弯路,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淄川区昆仑中学赵成峰荐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