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军争》与阅读课

(2010-09-03 18:39:25)
标签:

杂谈

 

《军争》篇背诵了,我迟迟没有进行以下的背诵。今天是教师报到日,也是新学期工作安排部署的一天。我的工作基本上定下来了,是图书管理员。平日里,这是一个闲差,但是真正的运作起来,是非常繁忙的一项工作。当图书管理,成了我的主要工作的时候,不再与上学期一样,是一个兼职了,我心上也感到沉重。

也就是在今天来学校的路上,我还在诵读着《军争》。作为学校中的一项工作,阅读是学校工作中的重头戏。但是现在的阅读被应试教育挤占了,几乎没有空间了。要开展好阅读教学,不能凭借大量的时间的占用。只有对现在的教育资源进行重组和整合,这个应该是教育改革的目标所在。学校的整体工作要体现出一种竞争的艺术,就必须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四两拨千斤。因为即使是像以前的大量的图书的购入,也是不能解决阅读教学的根本的。

今天因为需要,我在整理图书室的个人物品。这时我发现了一本书,就是我借阅同事的《语文优秀教案设计》,出版时间是98年,主编是山东省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吴心田老师。不知怎么,信手翻开其中的几个篇目的语文教学设计。猛然间发现,其中的语文设计竟然与现在的,在开头部分和主体部分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只是在后面没有今天的语文拓展阅读和课文延伸部分。我想到了自己从事过的地理教学,也是在设计中有课堂延伸的,就是通过自己的观察=查阅资料和上网等途径进行一些地理调查研究的。语文呢,则是侧重了阅读和类似的形式或者内容上的阅读和思考甚至是写作,其形式上几乎是完美无缺的。这就是阅读教学,这就是阅读课在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这种阅读教学的进行,主要的落实在任课教师身上。譬如作为一个地理教师,在讲授“南甘北甜”的时候,学生就要问道:“老师为什么在北方种甜菜,在南方种甘蔗呢?”这些知识,教师未必原先就知道,教师需要借助于教学参考资料和到网络上去查找相关的资料,然后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统一的讲解,然后激励学生不断通过多种途径充实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要搞好阅读教学,教师要做好榜样引领作用。在语文教学方面,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仅仅靠对于一篇经典文章的分析阅读是不够的,语文老师往往通过各种报刊或者说是从网络上下载的语文阅读资源充实阅读课教学。我知道许多的语文老师,常常用以前的一些语文中考中的阅读理解题来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些文章文质兼美,对于拓展阅读还是提高思想修养还是提高阅读理解水平,都是很有帮助的。

我在担任语文教师(2005-2006学年)的时间里,深深的感受到了这些语文教育素材上的人文教育因素。不仅是课本上的,还是选用的拓展阅读文章,都是如此。我感到了自己文化素养的匮乏,我那个时候想到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会寻找机会好好的补一下自己的汉语言文化底蕴。从那以后,我还真是“恶”补的。在自己读书的过程中,我同时也有一种困惑,就是一些语文老师自己没有读过更多的书,为什么却比读过许多书的人更会教语文呢?这个时候,我开始相信孔子的话:有些人是生而知之的,不是通过文化课的学习得到某种文化素养和知识。这是肯定的,例如中国和外国那些元典文化的作者们,他们或者为这个元典文化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们,他们又是受到什么文化的影响呢?他们被一种我或者他人所看不到的“文”给“化”了,他们当中有通过一种行为文化来影响后来人,有些通过一种文字文化来影响后人。

我在这里要说像孔子、老子、孙子等著名的元典文化的作者,他们是一种文字文化的圣人。在他们的身边或者他们之前,有无数的无名的或者有名的行为文化的圣人,例如孔子前面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以及三皇五帝等等。行为文化的人,多质而少文;文字文化的人,只有通过自己的文字建立自己的丰碑。孔子自己说,如同自己德行的人,十户人家中就能选出类似的一个,而自己的好学不倦则是很少有人可比的。譬如在《军争》篇中,有这样一种竞争素质,就是“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孙子描写的就是一种竞争文化素养,这是在血与火的较量中,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一种文化。有些人就具备,或者说在他们的身上就体现明显一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