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看了《孙子兵法》以后,对于许多的文章,我有了新的看法。例如《三国演义》吧,我知道刘备发动的对于吴国的战争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从战争的角度讲是什么?我看了孙子兵法以后明白了。原来我只是知道关羽守荆州是没有足够的能力的,究竟不足是什么,我说不清楚。我只是从政治的角度讲他没有处理好和孙权的关系,现在知道不仅如此,他犯了兵家的大忌。
再看郑伯,他在处理与弟弟的问题上,没有去进行所谓的教育引导。这是儒家的正统的思想所诟病的,但是对于这种处于贵族地位而且贪心不足的人来说是没有教育的可能性的。孔子作为一个大教育家,曾经教育过鲁国和 卫国的君主,不是也无终而反吗?但是他还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把伯夷叔齐等作为仁人君子,这是儒家思想的一种偏颇。我想这不是孔子本人的想法,在齐国和鲁国会盟的时候,他表现的是那样的决绝。
在诸侯的继承问题上,几乎是没有什么好说的。只有一个吴国的季札,非常相象他的祖先太伯,舍弃王位,遵循父亲的遗愿。
郑伯不是这样的高人,他是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我在做所谓完人不可能的情况下,他首先牢固的掌握了最有利的虎牢关,这就是董卓和吕布于天下诸侯决战的地方,可见当地的地理位置多么重要。占据这样的位置可以保障国都的安全,没有了这样的天险,就要被迫迁都。郑伯就是没有放松对于这样的重要地理位置的掌握,再就是使自己处于一个不败的地位。他内修政治,加强军政,而且对于弟弟和母亲的行为做到了密切关注。看到《孙子兵法》中的用间,知道郑伯在这些方面下足了工夫,而且找到了弟弟和母亲的阴谋失败的迹象,及时的发动进攻,而且彻底的消灭了弟弟的军事力量。
当然他的这个弟弟,又一次发动了对于郑伯的战争,其结果不得而知。他明显不是郑伯的对手,只是野心没有泯灭罢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