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青春期年龄段的孩子身边,我们经常会听到“有病”、“找死”等字样。作为一名教师,我常常感到一种特别刺耳和难受的同时,我想到这是一个心灵上的节。要揭开心灵上的节,需要许多耐心细致的工作。正如同一个心理咨询师在治疗患者疾病的同时,不经意间会使自己的心理发生问题。我在阅读有关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时候,看到这样的问题。
阅读了《金刚经》以后,感觉到经典文化在解决心灵问题上的奇妙作用。所以不避自己学识浅陋,提出这样一个或许能为师生提供帮助的一种思路和建设性的意见。《金刚经》与教育原理的相同之处。
一、平等的观念。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提出了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有教无类。佛陀的观念中,是一切众生平等,当然具有平等的权利。现在我们提倡教育均等,也是针对这种社会痼疾而来。现在我们提倡和谐社会,和谐教育,这种和谐如果不是建立在平等之上,那么它就是虚伪的。虽然我们不能要求绝对的均等,但对于每个受教育者心灵的平等的尊重,则是第一位的。在不少的教育论著中,教育者坦言,爱一个平行兼优的学生容易,但是让我们的教育者爱护一个平行差的学生却是比较难得。首先是,教育者对于一个差生所付出的很多但是得到的客观的回报很少,有些甚至是负面的回报。佛陀的理论让我们蔑视这种客观上的才差距,转向一种心灵上的关注,是我们广大的教师得到一种精神上的超脱。虽然教师的事业是灵魂的事业,但是客观上我们常常受到一些非灵魂的客观的考评,如果我们过于关注这种考评,那么这种极端的名利思想就会损害我们的那份平等的爱心。
二、通过改善心灵,来实现理想和现实的调和。心灵上的问题,常常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造成的。这种冲突,得不到解决或者调和就会慢慢的转化成一种心理疾病。譬如学习成绩,譬如同学和同事领导对于自己的看法,往往是一时难以改变的。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欲速则不达。有些时候急于求成,往往得到相反的结果,从而是心灵上的症结越来越严重。这个时候我们常常援引这样一句话,我们无法改变周围的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待周围环境的态度。这种态度不是一种消极的躲避,不是一种自欺欺人,而是一种自我心态的调整。我可以没有一个客观的理想的环境,或者说我可以没有一个客观的理想的作为,但是我有一个客观的理想的心态,这种好的心态,可以让我更好的把我眼前的一切机遇,如同亚洲飞人刘翔所说,利用这种好的心态,积极努力,把握机遇,让“一切皆有可能”演化处自己的理想的实现。
三、让合作和竞争,不再是一种作秀。现实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意识。一个教育者在施教的过程中,首先要做一个受教育者。曾几何时,我本人就以为,合作和竞争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要么合作,要么竞争。那种叫嚷者在合作中竞争或者在竞争中合作的人,是虚伪的。这是我做人的痛苦,也许有许多的朋友也有关类似的感受。因为,我在现实中我无法把这两者统一起来,在实际操作中,我常常感受到一种人格分裂的苦痛。在金刚经中,找到了一种答案。因为不管是合作还是竞争,是一种形式。合作意味着双赢或者是多赢,竞争是一种自我提高的外在表现,他常常要以一个合作的对象作为参照物而已。在合作和竞争,佛陀教会我们心灵的超拔。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无私奉献精神,现实中的无私奉献常常就是让自己去做这有付出没有回报的春蚕或者蜡烛,显然这是一种偏颇的认识。老子有过这样一句话,“给人愈多,己愈有。”就是说自己的付出越多,回报也越大。似乎是一个很难让人理解的问题,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常常找到问题的满意答案。佛陀的不摒弃形象和不执着于形象的理论,让我们找到了一条的心灵的出路。